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2023年,四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達到159.2億元,比上年的143.5億元增加10.9%;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達到27371個,占29569個村的92.6%,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趨勢良好。但總體發展滯后仍是突出矛盾。2023年,四川無經營性收入的村有2198個,年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總量為17594個,分別占全省總村數的比重為7.4%和59.5%,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任務十分緊迫。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五方面挑戰
盡管發展需求不斷增長,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增強,但受發展基礎、外部環境等多重制約,當前四川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仍面臨以下五大挑戰。
第一,資源配置分散和跨村合作不足的資源困境。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雖然有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但普遍整合不足。一是村內資源整合困難。由于耕地、林地等重要資源實施的是長期化分戶經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事實上僅能直接掌控數量極為有限的機動耕地、“四荒地”和閑置集體建設用地等。而大量農民外出導致部分耕地粗放經營或者直接撂荒,集體經濟組織因缺乏補償能力,難以有效整合農戶低效利用的分散耕地、林地等資源,低效利用問題十分突出。二是跨村合作發展不足。當前農村集體經濟普遍采取的是以行政邊界為限的單村發展模式,不僅難以突破土地資源、資金、人才不足等制約,而且容易造成不合理的過度競爭和同質化發展,加劇村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
第二,運行機制不健全和經營人才短缺的經營困境。這是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面臨的雙重挑戰。首先,組織運行不規范。不僅內部治理架構和收益分配制度不盡完善,有效率的監督機制和防風險機制缺失,而且與村“兩委”之間普遍存在權責混淆不清現象,導致事實上存在政經不分矛盾。其次,經營人才嚴重短缺。由于鄉村人才大量外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可供選擇的人才相對有限,加之缺乏吸引經營性人才的有效激勵機制,普遍缺乏市場化條件下引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本能力。
第三,合法性認可不足和發展路徑單一的市場困境。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特別法人”資格的確立,為其參與市場經濟運行提供了基礎性法律保障,但在實踐中效用受限。一方面,市場認可度低。普遍存在有法律地位而無法人資格的困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相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登記注冊,在取得合法經營資格、發票開具資格等方面受限,對外經營合作也經常難以得到其他市場主體的承認或信任。另一方面,發展路徑單一。由于市場化運行不足和風險承擔能力有限,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均選擇簡單化出租資源資產的發展方式,集體收益低位固化,以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參與現代鄉村產業發展的較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不寬,發展速度總體緩慢。
第四,帶頭人激勵有限和成員參與不足的主體困境。當前,難以實現帶頭人有效引領和普通成員的認同參與,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普遍障礙。一方面,集體經濟實際發展水平與帶頭人高度相關,但集體經濟帶頭人的薪酬收入未能與自身付出及取得的發展成果合理掛鉤,激勵機制有限導致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動力不足。另一方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雖然通過成員鎖定、股份量化重構了村集體與農民間的股權關系,但現階段絕大多數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盈余分配較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生活改善依然呈弱關聯狀態,農民對集體經濟認同和參與不足的問題尚未有效解決。
第五,改革賦權不充分和協同性受限的制度困境。推動閑置資源資產高效利用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一步,但需要多領域農村改革集成推進。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集體產權權能未能實質性拓展。集體股權抵押、擔保、繼承、流轉、退出等權能拓展仍難突破,直接抑制了集體資源資產的效能發揮。二是改革協同性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村莊空間規劃覆蓋面有限和動態調整機制缺失,閑置宅基地轉換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或進行空間調整利用的渠道并不暢通,難以滿足鄉村內部不斷增長的產業用地需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土地資源利用上普遍因制度限制無奈地面臨“富饒的貧困”。
加快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突破對策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具備獨有的制度優勢和加快發展的現實需求,基于四川的發展基礎,當前亟待聚焦關鍵性挑戰,揚長避短,突出重點,穩健發展,可通過選擇實施四大路徑實現突破。
多元化資源利用發展路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資源共有和利益共享的基本特征,通過整合分散資源,以租賃、入股、合作等多元化方式推進資源激活和價值實現,這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突破發展困境的基本之策。一是整合未承包到戶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資源,通過統一流轉、合作開發等方式,實現規模經營和收入增長。二是整合承包到戶但低效利用的農地、果園、水塘等資源,采取重新發包經營、流轉租賃、入股聯營方式,實現資源的高效再利用。三是整合閑置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房資源,挖掘鄉村獨有的生態、歷史、人文優勢,通過股份合作、招租經營、共同開發等方式全面融入鄉村產業發展,大幅度提升鄉村資源價值。
多主體產業合作發展路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有產權的制度安排,內在地決定了其既要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又不能因參與高風險市場競爭導致破產。因此,必須通過與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市場主體深度合作,以有效率的資產管理和經營實現低風險穩健發展。一是結合農業產業鏈延伸,整合財政扶持資金和自有資金,通過入股合作等方式投資建設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交易市場等產業設施,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新型經營主體形成產業鏈配套關系和合作經營關系,穩定實現收入增長。二是結合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收儲并改造提升閑置農房,引入市場主體開發民宿康養、研學體驗、餐飲娛樂等新業態和新消費場景,形成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性收入、租金收入和股份分紅收入,在推動多元主體參與鄉村產業融合中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穩健發展。
多層次服務供給發展路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代表社區共同利益的組織形式,能夠準確了解本區域和農民的服務需求,進而更有效率和更低成本地進行多層次服務供給,通過不斷拓展和強化服務功能,實現更具比較優勢和持續能力的服務性收入增長。一是參與農業生產性服務供給。一方面,在農業生產性服務中提供居間協調服務,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效率。另一方面,與市場服務主體合作參與農資供給、技術指導、勞務服務、產品營銷等,成長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供給主體。二是參與管理性服務供給。重點為進入鄉村從事農文旅產業發展的經營主體提供配套的物業管理、勞務派遣、矛盾協調等服務,發展成為鄉村公共性管理服務的主要供給主體。三是參與公益性服務供給。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理賦權,承接政府購買的鄉村小微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用事業維護等公共服務,實現農村基礎設施高效建管和集體收入穩定增長等多重目標。
多類型村莊經營發展路徑。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需突破單村發展的資源限制,因此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更加重視整村經營和跨村合作,有效強化長效發展動能。一是探索整村經營模式。在統一規劃基礎上,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聯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專業運營團隊等多元主體,系統開發鄉村閑置資源資產,整體性發展高質高效農業和新型鄉村產業,以強化集體行動方式帶動農民實質參與村莊發展并實現共建共享。二是探索多村聯營模式。以產權關系明確和利益分配規范為基礎實現多種類型的跨村合作,探索資源聯用、產業聯興、服務聯供、治理聯建等更深層次聯動模式,在多村合作的更大區域空間內整合資源和優勢互補,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以強帶弱,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2025年1月2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