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周文斌等:鄉村振興背景下破解農民精神貧困的文化理路

[ 作者:周文斌???左佳儀?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03-14 錄入:王惠敏 ]

農民是鄉村振興中的主體,是鄉村振興中最主要的受益者,是鄉村振興成效的檢驗者。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1]。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然而,農民的精神貧困問題長期阻礙鄉村振興前進的步伐,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民精神富裕能更好地促進農民自身整體素質的提升,對發展鄉村產業、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提升農民生活水平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探討破解農民精神貧困的文化理路,促進農民精神層面的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一、農民精神富裕為鄉村振興鑄魂強基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我黨取得脫貧攻堅重大勝利后,工作重心的轉移。鄉村不僅要塑形,還要鑄魂。農民思想道德素質高,精神文化生活豐富能匯聚強大建設力量,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一)農民精神富裕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產業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前提,并為其提供強勁動能,農村的經濟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而農民整體素質和能力水平的提升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為鄉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農民精神富裕能促進農村產業轉型。長期以來,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成農民的封閉、保守性。多數農民是分散的小生產者,目光較為短淺,傳統的小農本位思想阻礙農村產業的變革。農民精神富裕讓農民思想更加開放包容,擯棄落后腐朽的生產方式,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體系,從而推動生產模式的變革,加快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步伐。另一方面,農民精神富裕為農村產業提供人才支撐。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自身的知識水平、能力技術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農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有利于發展鄉村的優勢產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做到在家門口賺錢,讓農民實現共同富裕途中按下加速鍵,讓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

(二)農民精神富裕助推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推動力量,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在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中,鄉風文明被列為總的目標之一。文明鄉風主要指鄉村群眾的禮節、信仰、習慣 、行為的總和。“對于基層群眾來說,也要重視自身榜樣的帶領作用,確保鄉風文明建設有序進行,進一步提升滿足感、幸福感”[2] 。首先,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有助于他們主動擯棄陳舊腐朽的觀念,養成崇尚科學、互相幫助的習慣,從而加快農村移風易俗的步伐。其次,農民的主體意識增強,使得農民更能明確自身在鄉村振興中的主人翁地位,積極廣泛的參與到國家具體政策實施中去,農民思想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一致,有利于提升農村整體凝聚力。最后,農民精神富裕有助于農民正確理解富腦袋和富口袋的關系。農民積極拓寬賺錢的途徑,腰包鼓起來的群眾會更加支持、擁護國家的政策,而政策的落實又能助推鄉風文明建設。

(三)農民精神富裕是生活富裕的題中之義

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寄托著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兩會中指出,“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全力以赴的消除農村貧困,推動鄉村生活富?!盵3]。農民生活富裕包括物質層面的富裕和精神層面的富裕,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兩方面,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一是農民的精神意志力有助于增強農民想要富裕的決心和毅力,克服實現物質富裕過程中的畏難情緒,激勵農民努力拓寬增收的途徑,增強致富創新的能力,通過勤勞致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二是有精神追求的農民在獲取一定物質財富后,會更加注重教育投入和生活品味的提升。農民對教育、醫療、社保等社會保障行業的關注和投入,有助于促進農村從“輸血式”脫貧轉為“造血式”脫貧。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精神貧困的呈現樣態

農民的精神貧困問題成為我國脫貧攻堅工程順利開展的阻礙。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期,深入挖掘農民精神貧困呈現的樣態,可以有針對性地補充內在的“精神之鈣”,助其脫離精神貧困。

(一)“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

“等靠要”思想指的是個體的主觀意識缺乏主動、不積極作為、安于一隅,等待、依靠、索取外界的扶持。農村扶貧工作大多由政府主導,如果不調動農民自力更生的勁頭,只是采用物資救濟的方式,容易造成貧困人口對政府救濟產生依賴心理。表現為:生活中的大小事都習慣去找村干部或者鄉鎮政府,缺乏主動積極性;存在“主動要低?!?、“爭當低保戶”的現象,陷入低保依賴“陷阱”的泥潭中無法自拔[4];不愿意吸取新思想,稍微復雜的事物都淺嘗輒止,擁有低追求度,一味安于現狀等。甚至出現“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有的貧困戶用“農民脫不了貧,扶貧干部也脫不了干系”等類似言論威脅扶貧干部;有的貧困戶以窮為榮。這些行為都暴露出人惰性和丑陋不堪的一面,改變農民精神貧困的局面迫于眉睫。農民要真正實現脫貧,必須發揮內在主動性?!暗瓤恳彼枷肴绻貌坏脚まD和根治,只會導致自主脫貧致富比率一再下降,激化農村社會的矛盾,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二)文化水平低,愚昧落后思想濃厚

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隨著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不斷提升,農民擁有更多閑暇生活時間,但是當前農村的文化生活卻非??菰铩盵5]。一方面,小學文化水平就足以支撐傳統農業經營方式,而傳統農業生產的收益低,只夠維持基本生存需要,沒有余錢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文化水平低就從事不了附加值高的生產活動,無法實現科技脫貧的目標。經濟落后、農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區也是愚昧落后思想滋生的溫床。有些經濟發展比較好的農村地區,因為思想道德建設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許多不良思想依舊盛行。一是過分追逐迷信思想。舉辦求神驅鬼的迷信活動,生病不去醫院救治,將難以治愈的疑難雜癥冠上神秘的頭銜,導致病情沒有得到及時醫治,極大的影響了農民的健康;算命、風水先生生意興隆,無論婚喪嫁娶、遠行、給新生兒取名都要找算命先生算卦等等。二是腐舊思想盛行。如讀書無用論,把讀書理解成賺錢的工具,因短期看不到讀書帶來的經濟效益而貶低教育的重要性;重男輕女思想盛行,傳宗接代的觀念讓很多家庭為了生男孩,不惜墮胎、超生等;聽天由命的思想,沒有明確的目標規劃,過得且過;不勞而獲的思想,沉迷于賭博、六合彩等活動不可自拔。

(三)重個人利益,大局意識欠缺

小農經濟下形成的小農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會出現很多利己主義思想,利己主義就是不擇手段只為實現自身利益的個人主義、實用主義、機會主義、自我主義。有學者指出,“‘自我主義’意即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6]。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利己主義泛濫橫行,農民身上的利己主義表現為缺乏集體意識和大局意識。一是逃避集體活動。一部分農民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如果要投入個人時間和財力參與集體建設時,更會沉默逃避,甚至直接拒絕。二是只抱怨不行動。例如,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有些農戶素質不高,亂扔亂丟致使居住環境臟亂差,大部分農民都會視而不見,只背后埋怨,卻不會當面制止,有的甚至還有樣學樣,放任環境惡化。三是規矩意識淡薄。一些農民無視集體籌劃,認為自家的地和犁想種啥就種啥,沒有規矩意識,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內外不分、輕重不分。四是只顧眼前利益、個人利益。國家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修路、修橋等,勢必會有占地,砍伐、借路運輸等舉措,會損害部分農民的個人利益,但是從整體和長遠來看,農民是受益者。部分農民目光狹隘,責任意識淡薄,漫天要價,想借此大撈一筆。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破解農民精神貧困的文化路徑

鄉村要振興,必然要求農民富裕,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精神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依托,也是豐富內心世界,增添生活趣味的重要源泉,更是農民實現脫貧走向富裕的粘合劑。農民精神貧困,就會產生依賴思想,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出現“貧者愈貧,富者返貧”的現象,影響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農民精神富裕與物質富裕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這不僅是衡量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共同富裕道路的助推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三自”農民,大力發展鄉村教育,充分發揮優秀鄉土文化的形塑功能是破解農民精神貧困,實現精神富裕的有效途徑。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三自”農民

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7]”。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弘揚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引領道德風尚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導向,讓農民依靠自己的雙手,發揚腳踏實地、艱苦拼搏的精神,為過上美好生活努力奮斗。隨著互聯網和新興媒體的發展,農民容易受社會各種負面思潮的影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自立、自強、自信的農民非常重要。首先,引導農民摒棄“賤農”思想,把國家“要我振興”的被動變為“我要振興”的主動?!百v農”思想是一種貶低農民價值的畸形觀念,也是阻礙新農村建設政策落實的內部根源。農民摒棄“賤農”思想,積極主動思考致富門路,在國家政策的幫扶下,參與到新農村建設的大浪潮中,為農業發展、農村興旺貢獻自己的力量。其次,引導農民文化創新,讓農民有“我能振興”的能力與信心。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鄉賢文化中的共同元素,推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開發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引導農民開發本土文化資源,促進特色文化與旅游、農業、生態的結合,發展地方特色文創產業。再次,加強輿論的宣傳和教育的引導。以往的宣傳方式過于單一,“二十四字”的宣傳標語遍布農村,但許多農民并不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導致知行二層面的脫節。因此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發揮基層黨員干部的引導作用,以農民內在需求為切入點,讓農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情感認同,并且對自我身份擁有深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引導他們參與農村建設。

(二)大力發展鄉村教育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學”[8]。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實現鄉村振興策略,就要努力促進鄉村教育現代化發展。首先,鞏固基礎教育,注重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未完成基礎教育的農民在適應社會和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方面,與受過良好基礎教育的農民之間存在明顯差距,他們更難接受新理念、新事物,學習農業技術更慢、接受度更低。要給與兒童教育更多關愛,落實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給予貧困家庭教育資助,減少農村義務教育輟學率,并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農村基礎教育辦得好,有助于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勞動技能,加速農村現代化進程。其次,發展職業教育,增強農民的職業技能。當前的鄉村教育以基礎教育為主,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教育缺乏,而更高層次的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業生產也存在很大缺口,難以滿足各地生產發展的人才需求。國家和政府應投入更多資金,推進各級各類的職業教育培訓,為農村繁榮、農業發展培養人才,還可嘗試出臺鼓勵創辦鄉村職業教育的獎勵政策,為鄉村培養人才提供更多平臺。再次,重視鄉村教師師資培養,強化人才隊伍支撐。傳統的城鄉發展差距容易給鄉村教師造成職業失落感,我們要通過提高鄉村教師待遇來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從內心去接納認可自己的職業。實施優秀教師退休的鄉村支教計劃,引進名師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加強對鄉村教師的培訓,尤其要加大偏遠貧窮地區的培訓力度,提升專業技能和教師素養水平。為鄉村教育現代化貢獻力量。

(三)充分發揮優秀鄉土文化的形塑功能

鄉土文化從存在形態上可以分為物質和非物質形態,非物質的鄉土文化包括民俗風情、古建遺存、村規民約、傳統技藝等,是鄉村文明的精神寄托,是組成農民進取心和凝聚力重要動因。“鄉土文化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9],應該著重繼承并運用好優秀鄉土文化,熏陶渲染村民的內在精神。首先,發揮新鄉賢的帶動作用。鄉村社會中的人際交往較為密切,村民之間聯系緊密,優秀鄉賢起著重要的榜樣帶動作用。新鄉賢源于鄉村,既了解本地鄉土文化、風俗習慣,又擁有社會新知識和勞動技能,他們更擅長用同頻率的方式幫助村民學習現代知識,是帶動村民接受新文化的橋梁。要讓有能力的鄉賢參與到基層管理之中,發揮新鄉賢的引領作用,有利于提升基層組織的服務水平。其次,用好鄉規民約,培育文明鄉風。鄉規民約是鄉民自發并共同制定的符合當地鄉村治理習慣的行為規范。村民的成長中無不打下了鄉規民約的烙印,其影響深遠而持久。鄉規民約能更好的塑造人們的精神、促進自我發展、提升綜合素質,有助于村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如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的意識等。對維護社會秩序有重要作用。再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涵養良好民俗。自強不息、戒奢節儉、厚得載物等優秀傳統美德是鄉村振興的文化支撐,我們應大力弘揚,以深厚的文化底蘊促進鄉村振興。同時,對傳統文化我們也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剔除男尊女卑等腐朽落后思想,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良好民俗,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農民的物質水平極大提升,而農民精神貧困的問題遠遠超過物質匱乏的程度。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脫貧致富“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從農民個體層面來看,很多農民精神貧困而不自知,甚至這些精神層面的貧瘠能讓農民在復雜社會中尋求到一絲慰藉。從國家層面來看,農民精神貧困是阻礙鄉村振興的絆腳石,給鄉村治理帶來較大的難度和挑戰。面對復雜性和隱蔽性的致貧障礙,要發揮黨和政府的指導作用,以農民內生動力為切入點,采取多樣化的手段進行治理。將精神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發揮二者銜接作用,早日摘除精神貧困這顆“毒瘤”,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藍圖。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內驅力研究”(項目批準號:18B211)和湖南省社科聯評審委員會課題(項目批準號:XSP21YBZ110)的階段成果;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4年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日韩AV变态在线观看 | 色综合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一欧美巨大中文字幕在线 | 婷婷六月综合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