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以后,我國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論述。本文就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新質力體系、社會新治理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六治”協同發展路徑,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等方面進行補充和強化。
一、新質生產力帶來新質力體系
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最終決定力量,同樣生產力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也是復雜的和曲折的。在很多情況下,新的生產力實現對舊的生產力的完全替代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革命。在回顧過去幾次生產力革命的歷史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生產力以及由生產力派生出來的文化力、社會力、生態力等等構成的經濟社會發展力體系的完善與否,不僅關系著生產力革命能否發生,也關系著生產力革命能否成功。其中,生產力能否派生出這些經濟社會發展力體系、經濟社會發展力體系各個因素能否協調發展,是十分關鍵的兩個問題。
再回到當前的新質生產力上來。盡管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來尚不滿一年,但是新質生產力的萌芽、孵化和成長實際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如量子通信、激光通信、航天產業等。從社會發展綜合視角看,我國新質生產力也已經派生出了相關的新質力體系,新質生產力對社會、文化、生態的改造提升是全方位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和“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這個問題,被新質生產力改造升級過的社會力、文化力、生態力等正在或者已經形成新質力體系,并在加大力度作用于或者滲透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并進而反作用于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幅度和滲透強度。如果我們現在不對這個新質力體系以及其滲透性等進行深入研究或精準研究的話,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不確定性也是可能增強的。
這就需要明確一下新質力體系的定義。個人認為:新質力體系是基于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全方位影響效應而形成的、以人為中介間接作用于經濟社會發展中非生產領域的、實現了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發展升級效果的、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韌性具有重要影響的各種“軟實力”的總稱。這是新質生產力引領全社會變革性躍升的路徑,也是引領全社會變革性躍升的結果。
二、新質力體系需要社會新治理
我們在提到新質力體系的時候,多次提到社會力或者新質社會力,其主體內容就是研究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社會新治理,并通過這種社會新治理讓社會運行更和諧、更有效、更持續也更具韌性。目前,很多人都感覺到工作壓力很大、情緒不穩,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深層次原因是新質生產力與原有生產力并存、新型治理模式與原有治理模式并存(以下簡稱“兩個并存”)造成的,在生產力向前發展這個趨勢無法改變的前提下,我們必須通過社會治理的改善、優化甚至革命性創新來實現社會治理的目的。進一步看,問題導向與治理韌性需要成為研究新質生產力體系下新治理問題的決定性因素。
問題導向決定了我們要研究新質生產力體系下的新治理問題。現在我們講兼顧發展導向和問題導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具有傳統思維慣性的,仍存在著寄希望于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思維。但是在新質生產力情況下呢?考慮到新質生產力對市場主體、自然人、不同區域之間作用的差異,考慮到新質生產力對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不同作用機制,舊問題、新問題、突發問題極有可能進一步交織并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靠發展是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而且可能會激化問題,這時候必須靠社會治理領域的革命才能實現。我們認為新質力體系下的新治理問題,特別是問題導向至少應該考慮三個內容:按照解決問題的導向去進行社會治理、按照預防問題的導向去進行社會治理、把握問題的發展規律去進行社會治理。特別是后兩個問題,如果不予以重視,有些苗頭萌芽會演變成一些難以預期、難以疏導的新問題、突發性問題、復雜化問題,這是極其需要引起社會各界重視的。
韌性需要決定了我們要研究新質力體系下的新治理問題。現在經濟社會講韌性、農村城市講韌性、產業金融講韌性、開放發展講韌性……鑒于當前的國際形勢、氣候變化等等,韌性也就是防范外部沖擊的能力,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務。面向新質生產力以及未來產業發展,韌性需要更加重要。一是前面提到的兩個并存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韌性;二是社會力文化力生態力等不同形態的新質力之間的結構性問題,也會影響社會韌性;三是新質力獲得的便捷性與制度調整剛性結構性問題,也亟需得到關注。新質力的強滲透性和快普及性,如果得不到制度調整的支撐,不同的地方接受新質力的能力就會有差異,對社會群體的影響也會有差異,許多與治理有關的問題就會冒出來。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有的地方會快些,有的地方慢些,人民群眾的體驗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會有差別,就會形成新的問題,就會影響社會韌性。而這些問題都需要探索社會新治理的模式、路徑和方案予以化解。
三、社會新治理需要把握三個變化
在一定程度上,社會治理是社會各主體之間的、持續性的多方談判或者說是多方博弈。新質力體系下也是如此,要通過多方談判盡可能滿足多方需求,進而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想要實現這個目的,了解治理對象——特別是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根本需求,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我們需要看到在新質力體系下,人的根本需求的變化,進而對社會治理的一些關鍵措施、關鍵導向進行調整,努力形成新質社會力。
一是要把握從問題導向到未來導向的變化。前面提到的關于問題導向的三個內容中,后兩個內容其實就是未來導向。這就要求我們要把握社會治理相關的心理、文化、技術等各個方面的變化,對不同的群體、不同的主體進行更加科學的分類,對其行為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對其目的做出更加科學的預期。
二是要把握從以治促理到以理促治的變化。傳統上,我們都是以治促理這樣一種方式,通過多方談判制定社會規則,進而在這個規則框架下理順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但是在新質力體系下,非正式規則往往能在理順社會主體之間關系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向以理促治這樣一個方面進行轉換,即通過交流、溝通等非正式規則行為,盡可能提前理清社會各主體之間關系,防止社會主體間關系觸犯社會規則。也可以說,我們需要更好更多地依靠群眾路線做好社會治理工作。特別是在人口較多地社區或者特殊人群較多社區(如老年社區、貧困社區、偏遠鄉村),更要把以理促治的各種手段用起來。
三是要把握從治理社會到治理治理的變化。一般而言,社會運行是動態彈性的,但治理行為卻是具有相對剛性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加強治理社會的同時,還要強化對治理本身的治理,包括對治理的方式、治理的手段、治理的目標的不斷調整,盡可能地推動治理本身不斷進步,通過“治”治理+“理”社會的模式,使之更好地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四、新治理探索:智志制治秩質
前面闡述和分享了我關于新質力體系下的新治理的一些觀點。最后,回歸到本次平行論壇的主題,就是鄉村社會治理問題。我們要注意到新質力體系下的鄉村治理模式的可能變化。綜合前面之思考,我認為要在“自治、法治、德治”的鄉村治理體系下進行微觀路徑創新,重點是要統籌智治、志治、制治、治治、秩治、質治六個方面發展,形成“六治”協同發展路徑,才能更好的保障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
一是智治:這里既包括智慧治理又包括智能治理。智慧治理是針對我國鄉村的特殊性和差異性,要在治理的過程中“動腦子”“用心思”,而不是照搬條文、照搬經驗,真正的用人的智慧豐富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智能治理則是要加強數字鄉村以及智能鄉村建設,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讓治理主體和治理對象及時溝通和解決問題,提升社會治理的體驗感。
二是志治:這里既包括目標導向又包括標志引導。從現實看,“躺平”是社會治理的最大障礙之一,志治就是要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施策。要通過正式的規則治理方式和非正式規則的治理方式聯動,提高鄉村主體對于世界的整體認識,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確立更加堅定的、以我為主的鄉村振興志向,以此強化社會治理的目標導向。同時,也要在鄉村中設立具有地方特色、符合主體文化的各種社會治理引導標志以及相關符號,著力為社會治理發揮有效的助力作用。
三是制治:這里既包括制度完善又包括制宜治理。確立完善的科學的制度體系,是鄉村社會治理的重要一環,但是制度是要不斷完善、不斷優化的,要在鄉村人口、流量等發生變化的時候及時引導鄉村完善制度體系。同時也要把握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等原則,讓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村級組織發揮出主觀能動性,有效防止制度僵化和制度異化,讓鄉村治理能夠持續有效。
四是治治:這里主要是指對于鄉村社會治理的治理。相關的治理主體,要堅持按自我革命的原則來優化治理,充分發揮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原則推動相關工作,不斷以鄉村個體的先行先試經驗完善全國的鄉村治理體系。全面統籌上級、本級、下級、群眾等對鄉村治理體系的監督作用,要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特色化、彈性化、靈活化和高效化,讓我們的鄉村治理活起來,從而更好地契合農村現代化和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的需要。
五是秩治:這里既包括流程治理又包括應急治理。秩就是秩序,治理的一個目標也是有序。為此,要把握至少兩個情況——日常情況和應急情況——來優化治理體系、治理方式。在不同情況下采取什么樣的流程,每個流程節點是什么責任,加急的流程怎么辦理?等等,都要明確。應急狀態下怎樣發布信息,怎樣確保相關信息無誤、無疑意,能夠最大化地發揮穩定社會的作用等等,也都需要相應的流程和方式確定下來。
六是質治:這里主要只是確保鄉村社會治理質量。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社會的高質量運行、社會治理的高質量推進是保證鄉村全面振興最為關鍵的環節。從我國實際看,一個標準覆蓋所有農村顯然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不同地區新質力體系與鄉村社會治理的關系及特點,在不同的地區設置不同的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讓每個地方的基層主體看得見、夠得著、達得到、信得過,通過這樣的目標設定推動鄉村振興的各類主體能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受和體會,最后希望大家一起探索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社會治理新問題、新路徑,為鄉村全面振興從治理角度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提供更加強大的智力支撐和理論支持。
作者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4年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