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與鄉村全面振興(筆談)
編者按:??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模式,?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強調知識、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在生產活動中的核心作用,因而突破了傳統的增長方式,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新動能和新路徑?。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成為鄉村振興領域的前沿課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聚焦城鄉發展差距問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經濟與社會的全面振興,以新質生產力來引領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就成為必然要求。為了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聯系,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新質生產力對鄉村全面振興的推動作用,本輯邀請六位學者進行深入探討,全面挖掘新質生產力理論對推進鄉村振興的應用價值,助力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加快推進。
新質生產力最早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調研時提出的概念。2023年9月份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強調,“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時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現在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全國引起高度重視和廣泛注意。
一、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原創性地提出來的一個概念。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由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所驅動的生產力;二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三是以新要素、新組合、高配置效率為標志的生產力;四是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為底色的生產力,但要明晰一個關系,新質生產力是一種綠色的生產力,但不能說綠色生產力就是新質生產力,綠色是一種底色,新質生產力一定是綠色的低碳的可持續的生產力,但反過來不一定成立。
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一種以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為主導,擺脫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所以具有一些特性,首先是先進性,總書記把它界定為一種先進生產力的質態,肯定具有先進性。
除了先進性之外,新質生產力還有以下特性:一是相對性。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新質生產力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可能會轉變為傳統的生產力,二者的劃分只是相對的。不能簡單地把科技創新等同于新質生產力,傳統的生產力也要科技創新,無論是傳統還是新質生產力都需要有科技創新。二是滲透性。新質生產力最先出現在具有條件的某一些領域、某一些地方,從長遠發展來看它會逐步滲透到各個部門、各個領域、各個地區。三是不平衡性。新質生產力的出現須具備一定條件,只有具備條件的那些部門、領域、地區才有可能最先涌現出來,所以新質生產力分布在早期往往是不平衡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市場力量的自發作用下,新質生產力有可能擴大而不是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對政府來說,需要優化新質生產力的布局,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布局優化來促進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的共同繁榮。四是引領性。新質生產力是一種具有引領作用的驅動力,能夠對產業發展、地區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作用,所以要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在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在農業強國建設、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2024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而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考慮到新質生產力的適應性,不能不區分條件、一窩蜂地去推進,一定要區分不同階段、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的差異,從自身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
二、發揮新質生產力對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講了兩個事,一個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已經引起高度廣泛的重視和熱議,但是總書記同時講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但至今為止,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還沒有引起有關部門和學界的廣泛高度重視。當然這里可能存在一個認識誤區,一說現代化大農業,有人就把它等同于現代化大規模農業,說現代化大農業就是大機械、大規模、大企業,談到建設現代化大農業,就認為是東北地區的事情,黑龍江墾區的事情。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現代化大農業應該是現代化農業與大農業有機結合的整體,是踐行大農業觀的現代化農業,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未來主攻方向。
如果沒有現代化大農業,哪來的農業現代化,更談不上農村現代化。首先,現代化大農業的本質就是踐行大農業觀的現代化農業。其次,現代化大農業并非是對小農戶的排斥,是通過利益聯結機制把廣大的小農戶引入到現代農業體系中來。然后,現代化大農業是現代化的產業體系,要通過多方面的路徑把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大產業。最后,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模式是多樣化的,現代化大規模農業只是其中的模式之一。新質生產力對現代化大農業具有一種引領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明確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關鍵著力點,提供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內在支撐,開辟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新起點、新機遇。通過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為很多地區站在新的起跑線上實現跨越式趕超,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機遇和可能。
當然這里面有一個核心點就是要樹立大農業觀,構建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的新格局。一是面向全部國土的大資源格局,加強陸地、海洋、地面、地下國土資源的全面利用;二是產業鏈縱橫向融合的大產業格局;三是可持續發展的大生態格局;四是立體式發展的大空間格局;五是大市場格局,通過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構建一個大市場格局。未來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的新格局應該是大資源格局、大產業格局、大生態格局、大空間格局、大市場格局有機耦合的整體,這種新格局是踐行大農業觀的結果。
當然,應該看到,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核心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現代化,而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可以歸納為規模化、科學化、智慧化、社會化、綠色化、品牌化。這里需說明的是為什么不包含機械化?原因在于機械化往后走應該跟人工智能、網絡、大數據等技術有機結合形成智慧化,這里的智慧化包括了機械化,因為機械化如果不和人工智能、信息化有機結合是沒有出路的。
另外,還要分區域探索現代化大農業的多元發展模式,比如說東北地區人均耕地資源比較多,可以依托大基地、大企業促進現代化農業大產業發展;南方一些地區人均耕地資源比較少,應該依托適度規模經營,依托產業融合形成現代化的農業大產業;像北京、上海、武漢這些大都市的郊區,則應該重點發展現代化的都市大農業。
最后,還要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過去產業集群研究主要關注非農產業,實踐證明農業尤其現代農業也是可以發展產業集群的,因此要建設一批現代化大農業先行示范區,通過示范區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三、深化改革創新,全面激發農業發展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農業農村領域的改革創新做出了全面部署。新質生產力本身能夠支撐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同時改革創新又對新質生產力、現代化大農業形成一種重要影響。通過改革創新能夠驅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夠激發現代化大農業的活力,通過驅動發展激發活力,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跟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進而實現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支撐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目標。
無論從改革還是創新來看都有很多的著力點:從創新的角度來看,要通過前沿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滲透,推動其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同時采取加強農業關鍵技術領域的聯合攻關,加強涉農知識產權的保護,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等其他措施。從改革的角度來看,這次中央決定已經明確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在此基礎上還應完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融資機制,完善財政、金融、土地、產業等支持現代化大農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要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最后還要鼓勵創業就業和新型農業人才培養,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總之,要通過改革創新來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來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進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來源:《鄉村治理評論》2024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