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底中央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以來,經過五年多的艱辛努力,我國的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偉大脫貧攻堅精神。這種偉大脫貧攻堅精神同樣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源泉。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以后,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已經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上來。對于已脫貧的地區而言,在五年的過渡期以內,要全力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一方面要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高脫貧的質量,增強脫貧的可持續性,不斷完善低收入人口持續增收和幫扶機制,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和新發生貧困;另一方面,要做好統籌規劃,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定要大力傳承脫貧攻堅精神,并把脫貧攻堅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和模式經驗運用到鄉村振興之中。
下面就如何傳承脫貧攻堅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談幾點個人的體會。
一是上下同心,匯聚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與脫貧攻堅相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其時間跨度更長、涉及范圍更廣、承載任務更重、實施難度更大。要打好這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持久戰,必須處理好政府、市場與農民的關系,通過政府、市場、農民三方合力,匯聚全社會的資源,共同推進和參與鄉村振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由此破解某些地方存在的“政府在干、農民在看”的困局。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確保政府在干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安排等方面,對農業農村實行優先;又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把市場能做的事情交給市場去做;更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上下同心,匯聚全社會資源,形成強大的合力,才能確保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任務。
二是改革創新,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活力。脫貧攻堅更多依靠的是外部力量的幫扶,雖然832個貧困縣已經全部實現脫貧摘帽,但根據我們的調查,目前一些脫貧地區并沒有形成內生發展機制,發展基礎仍較薄弱,內生發展能力不足。與此不同,鄉村振興重在依靠改革創新,全面激發其內生活力,形成可持續的內生發展機制。從某種程度上講,改革創新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根本源動力,沒有全方位的改革創新,就不可能真正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農村體制改革、機制模式創新、科技創新、品牌創造和營銷變革等等都是這種改革創新的重要方面。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新時期,要以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全面激活農村的資源、市場和主體,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活力。
三是以民為本,構建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鄉村振興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的根本途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維護好農民合法權益,把全面提高農民福祉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在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治理、人才和文化建設、投融資等方面建立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鄉村振興是一項持久戰,是未來30年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急不得也等不得,一定要長短結合,立足當下,謀劃長遠,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形成一整套能夠長期管用、有效的體制機制,避免犯一些顛覆性的錯誤。例如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如何發展長效富民產業,建立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如何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建立公共設施管護營運的長效機制;如何加強扶貧資產的管理,建立扶貧資產后續維護經營和監管的體制機制等等,這些都是當前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四是精準施策,打造鄉村振興的多元模式。按照前一段時間通過的《鄉村振興促進法》,鄉村是指城市建成區以外的地域綜合體,包括鄉鎮和村莊等。我國目前有將近3萬個鄉鎮,50多萬個行政村,250多萬個自然村。各地區鄉村發展的情況千差萬別,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振興模式。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精準扶貧中的“精準”思想擴展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來。很明顯,脫貧扶貧要精準,鄉村振興同樣要精準。要針對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等不同類型的村莊,采取不同的振興模式和政策措施。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過程中,各個地方由于發展情況的不同,都應該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探索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模式,尤其是鄉村治理,近年來各個地方已經積極探索了一系列的多元化鄉村治理模式。
下一步,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一定要傳承好脫貧攻堅精神,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高度重視上下同心、改革創新、以民為本、精準施策,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工作做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