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農村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有效推進,更是夯實中國式現代化農業農村基礎的重要推動力。面向“十五五”時期的農村改革,需要把握好深化農村改革的理論邏輯與現實價值,明確關鍵問題與重點任務,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的總體目標,找準戰略定位和主攻方向。
一、深化農村改革的理論邏輯與現實價值
農村改革聚焦于產權制度完善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推動鄉村資源優化與效率提升。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和市場機制優化,農村改革不僅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還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撐。
深化農村改革具有三方面現實價值:
一是夯實農業基礎的關鍵路徑。深化農村改革通過推動土地制度創新,打破了傳統農業用地的局限性,為農業科技進步創造了基礎條件,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農村改革促進了城鄉之間資源的雙向流動,有助于突破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并通過制度創新激活了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推動了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的政策調整和資源投入。
三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實需要。深化農村改革通過優化生產關系、促進土地制度創新、提升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符合歷史經驗、理論支持和現實需求。
二、“十四五”時期農村改革主要成就與歷史經驗
“十四五”期間我國農村改革取得了四方面主要成就:一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續深化,二是糧食綜合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保供能力穩步提升,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四是城鄉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村改革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一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方向正確、措施有力。二是堅持穩中求進的改革工作總基調,有效把握改革時序和發展節奏,在穩定與發展中尋求平衡,做好城鄉改革的系統、整體與協同。三是注重把握因地制宜的方法論,針對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社會發展階段,制定相應改革措施,提高了政策適應性和有效性,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與改革效益最大化。四是加強改革的整體謀劃和系統布局,以國家頂層設計為引領,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統籌農業農村發展。
三、“十五五”時期農村改革面臨的關鍵問題與重要任務
一是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面對建設用地等公共服務資源錯配、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權益保障以及發展要素和各類服務難以有效向農村流動的問題,應進一步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的土地權益及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二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面對當前土地承包關系缺乏穩定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不均衡、農業社會化服務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及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遭遇瓶頸四個關鍵問題,“十五五”期間需要進一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多措并舉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三是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體系。緊扣完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機制、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及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四個重要任務,解決融資瓶頸、補貼政策精準性不足、種糧農民收益不穩定及糧食產銷區利益失衡四個關鍵問題。
四是構建統一的農村土地權利體系。當前農地改革存在定價機制不完善、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的收費標準不合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面臨限制三個關鍵問題。對此,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需要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及優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制度改革。
四、“十五五”時期農村改革的行動路徑
針對上述關鍵問題,“十五五”深化農村改革應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的總體目標,找準戰略定位和主攻方向。
一是錨定中國式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的總體目標。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動搖,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二是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整體推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重點突破是解決制約發展核心問題的關鍵。要構建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新模式。
三是建立健全深化農村改革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完善激勵機制是調動各方積極性、推動改革有效落實的關鍵。健全約束機制是確保改革措施有效落實的基礎保障。要推動激勵與約束機制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
四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始終尊重和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抓緊抓實基層黨組織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賦能鄉村治理。
“十五五”時期農村改革任務艱巨,需要在總結“十四五”經驗基礎上,正視面臨的關鍵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路徑選擇,確保改革順利推進,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農業強國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本文根據作者在“清華三農論壇2025”主論壇上的演講整理,經本人確認并授權。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農研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