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融合發展是在實施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探索出的一條以鄉村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古跡設施為基礎,深度融合文化、旅游產業運營模式的新型發展路徑。近年來,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農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備受矚目。
一、湘西發展農文旅融合的背景與基礎
湘西州發展旅游業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依靠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加之特殊地理、區域因素,發展旅游產業一直是湘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支柱。
1.生態資源豐富
湘西州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發達的水系為湘西帶來了國家地質公園紅石林、國家森林公園坐龍峽、“天下第一漂”猛洞河、國家5A景區德夯大峽谷等系列標志性山水風光。湘西州生物多樣性高,土壤富硒量高,先后孕育出“酒鬼酒”“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等一系列全國知名品牌,紅心獼猴桃、湘西臘肉、湘西黃牛肉等特色農產品以及湘西燒烤等特色美食遠銷省內外。
2.文旅底蘊深遠
湘西同樣是是歷史文化名城,僅鳳凰古城就涌現了沈從文、黃永玉、熊希齡等一眾歷史文化名流,先后發掘出了湖南首個世界文化遺產王都老司城、先秦“百科全書”里耶秦簡等古跡。湘西州也是苗族土家族文化發源地之一,被文旅部授予全湖南唯一的(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花垣縣苗族趕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統計,湘西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8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3人,172個村寨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3.工農產業發展受限
由于湘西州獨特地理環境,高原山地面積占比達80%以上,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傳統工農業發展受限。據統計局數據,脫貧攻堅前湘西州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1家,工業增加值133億元,全省占比分別為2.0%、1.6%;農林牧漁總產值為98.9億元,全省占比為2.0%,均遠低于全省14個市州均值(7%)。
基于湘西州資源稟賦及產業特點,發展旅游業一直是湘西發展經濟建設、增加國民收入的重要手段。2012年時全州旅游收入就突破了100億元大關,超過了地區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遠高于全省水平(10.1%)。隨著吉懷、吉茶高速,張吉懷、黔張常高鐵的相繼開通,銅仁鳳凰機場、湘西機場接連運行以來,矮寨風景區、鳳凰古城、芙蓉鎮等風景名勝到“北上廣深”及重慶、長沙、貴陽等省會大城市交通時間的顯著縮短,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優勢更加明顯。
二、湘西州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歷史進程
1.農文旅融合在精準扶貧政策下的路徑探索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湘西州,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理念。精準扶貧的實施是我國扶貧方式質的轉變,其與之前扶貧開發的本質區別就是“精準”,扶貧對象、項目、資金、舉措的制定,都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理念。湘西州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工農業發展基礎薄弱,湘西各級政府把生態文化旅游,特別是以農文旅融合為方向的鄉村旅游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是貫徹精準扶貧理念的有力實踐。
一是充分發揮政策的引領作用。湘西州切實貫徹落實2016、2017年中央1號文件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動產業融合的要求,按照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推進旅游扶貧工作的要求》《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建設一批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的具體目標,堅持把精準扶貧同農文旅發展有機結合,在解決三農問題同時孵化鄉村旅游經濟增長點。以花垣縣竹山村為例,在省文旅廳派駐的扶貧工作隊帶領下,引進大型旅游公司,共計投入5000余萬元資金,建成苗嶺無邊界泳池、“愛在竹山”體驗景區等文旅項目,并修復村內原有20處古跡,改善了居住環境,提升了村民收入。整個脫貧攻堅期間,湘西各級單位投入近10億元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了68個鄉村旅游示范村,修繕治理特色村寨300多個。
二是做好新時代農文旅發展總體規劃。湘西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旅游“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重要指示,按照頂層規劃、協同部署的指導思想,落實省發改委《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精品路線建設實施方案》,制定出臺了《“土家探源”“神秘苗鄉”生態文化鄉村游精品線路規劃》,依據鄉村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等特點,整合鄉村旅游資源,制定符合生態規律的規劃方案,確保開發與保護并重。打造了自然風光、民俗體驗、歷史遺跡等為主題的6大村落群,設計了“土家探源”“神秘苗鄉”2條生態文化旅游路線。同時建立跨市縣協同機制,與張家界、懷化簽訂《張吉懷旅游共同體框架協議》,規劃在脫貧攻堅期間完成各自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旅游經濟年收入達100萬,貧困人口人均收入超1萬元。
三是探索新形勢下農文旅產業融合新運營模式。此前,湘西地區文旅項目的經營模式主要以企業或私人向州縣級政府買斷景點區域經營權獨立運營為主。精準扶貧期間,全州開始探索政府引導,以村為建設單元,推動村民脫貧致富的旅游開發新路子。具體到各貧困村,主要是在對應扶貧工作隊帶領下,吸引企業、投資建設文旅項目,雇傭當地村民進行經營,通過土地租金、分紅、工資等收入推動當地群眾脫貧。以上文竹山景區為例,在工作隊的帶領下,竹山村引入“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安排村民崗位150個,人均年收入達2.7萬元。據統計精準扶貧期間,湘西州鄉村旅游累計使10.2萬人脫貧。
2.鄉村振興階段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戰略轉型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湘西州各縣市已如期摘帽,所有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三農”工作重點向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前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國國情,特別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尤為明顯的實際情況。湘西州是典型的欠發達地區,人民生活水平長期落后。持續推動農文旅融合走深走實,形成一系列成效經驗,是湘西州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應有之義。2023年,全國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湘西州召開,《文化和旅游激活鄉村“沉寂資源”——湖南湘西州探索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發展新路徑》入選第六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湘西州農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經驗受到全國矚目。
一是農文旅融合深度不斷加強,走出一條涵蓋一二三產發展的特色路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湘西州依托豐富生態文化資源,逐漸形成了以打造品牌為目標,文化宣傳、旅游體驗、農產品銷售發展的特色路徑,通過跨產業、跨區域、跨部門的資源整合,以農業為基礎,依托農業聯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實現產業園區、鄉村社區、旅游景區相互促進,形成一、二、三產業的優化配置和深度融合。一方面是“農業+文旅”,以吉首茶葉文旅融合為例,依托10條生態黃金茶谷,建設2個一二三產融合示范區,打造隘口村茶旅融合精品路線,2022年吉首獲評省級茶旅融合示范縣;另一方面是“文旅+農業”,依托湘西豐富旅游景區銷售農產品,在2022年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賽評選中,湘西州關于茶葉、醬油、肉制品等的六個品牌產品獲獎,均為農產品或鄉鎮手工產品。
二是農文旅融合廣度不斷擴大,有力支撐鄉村致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國務院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也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在“脫貧攻堅開創新局面,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全國平均水平,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施的。在湘西州農文旅融合發展中,“有效銜接”“明顯增強”體現為覆蓋人數增加和帶來的經濟效益增強。以花垣縣特色扶貧助農項目“讓媽媽回家”為例,該項目通過對農村務工婦女培訓非遺技術苗繡,使婦女能夠直接在農村居家就業創業,具有典型農文旅融合屬性。從項目實施至2019年底,該項目共培養繡娘800余人,人均年收入約7500元;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截止到2023年底,該項目累計培養繡娘1900余人,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覆蓋人群及收益均實現倍增。2023年,湘西州古城古鎮古村景區接待游客 1450 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 130 億元。全州生態文化旅游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民就業近50萬人,帶動脫貧群眾超10萬人。
三是農文旅融合組織形式不斷創新,充分彰顯基層黨組織領導力。脫貧攻堅時期,鄉鎮的旅游扶貧開發項目基本采取引進公司投資運營,農戶參與分紅并聘用為工作人員,實現就地就業。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隨著村級集體經濟規模不斷壯大,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經濟合作社制度不斷完善,以村經濟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文旅融合項目成為鄉村振興工作的新亮點。以鳳凰縣吉信鎮得勝營社區為例,在鎮黨委的領導下,經社區黨支部商定決議,立足湘西小串發源地的文化優勢,以集體合作社為主體打造“吉信美食街”,首批引進12家餐飲店,共投資110余萬元美化社區環境、改善餐廚設備。自2023年開業以來,帶動就業崗位120余個,客流量達10萬余人次,營業額超500萬元,每年增加集體收入約50萬元。 這種基層集體組織牽頭的新模式在湘西農文旅融合發展中被廣泛采用,黨組織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中的領導地位顯著增強。根據調研相關單位情況,截止目前,僅在鳳凰縣就有超100項以集體經濟主導(占有股權超過50%)的鄉村振興項目正在開工或運營。
三、農文旅融合發展是湘西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百年之未有大變局疊加國內外復雜形勢,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為應對當前形勢同時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中央在黨的二十大會議、二十屆三中全會等重要會議上多次強調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當前鄉村振興工作正是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思想指引下的具體實踐。湘西州在鄉村振興實踐當中,始終把發展農文旅融合作為重要抓手和目標方向,這既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對農村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是對湘西州實際情況的深刻把握。
1.農文旅融合發展是實現產業融合的關鍵路徑
在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報告中,關于鄉村振興發展均強調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與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理念一脈相承。在農文旅項目的規劃、建設、運營中,必然會涉及建筑業、服務業、加工業、種養殖業等一二三產業。特別是在湘西等文旅資源豐富地區,通過景區銷售、餐飲供應、農旅體驗等“文旅+”的形式必然會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打破傳統農業效益低的困境。另一方面,通過“農業+”的鄉村休閑、農耕研學等新型旅游模式能增加文旅覆蓋面,在增加文旅新業態、擴大從業人員的同時,降低運營成本,實現“以文賦農、以農促旅、以旅強文”的融合發展。
2.農文旅融合發展是踐行生態融合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生態文明、環境治理一直是新發展理念、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湘西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聚焦鄉村的原始風貌與生態資源,在著重強調環境治理的同時,也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將生態治理與全域旅游相結合,打造和美鄉村典范。秉承這一理念,湘西州各級政府通過不懈努力,久久為功,不僅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受到全省表彰,旅游收入也逐年遞增。真正實現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3.農文旅融合發展是推動城鄉融合的全新途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三農問題中體現為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要在農文旅融合中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堅持城鄉協同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農文旅融合發展在提升農村居住環境、提升農村常住人口、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會吸引大量城市人口來農村休閑度假。相較于傳統旅游景點,農文旅景區游客往往具有停留時間長、反復來往次數多的特性,部分離城市較近且交通便利的景區甚至可以吸引中老年市民康養定居,這無疑延伸、融合了城鄉區位。參考國外有效案例,此前日本、韓國均有通過發展農文旅融合項目推動本國鄉村振興,特別是日本上世紀90年代出臺《綜合休閑區發展法》《鄉村地區發展法》等加強鄉村旅游建設的法案,引導城市人口回鄉休閑、生活與就業,一度使鄉村居民收入反超城市人口,這也證明通過農文旅融合能有效平衡城鄉差異,促進城鄉融合。
作者系湖南省科學技術廳一級主任科員 湘西州鳳凰縣吉信鎮黨委(掛職)副書記;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4年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