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獨居老人越來越多,如何養老讓人愁;農村居民背井離鄉打工,賺錢顧家難兩全。如果將城市老人引入農村寄家養老,兩大難題能否同時迎刃而解?
在江寧區湖熟街道徐慕社區楊家村,兩名城里老人跟隨保姆來到農村養老,生活得滋潤又快樂。作為一種養老新模式,城市老人農村寄家養老前景如何?記者近日來到楊家村探訪。
新鮮:城里老人跟著保姆來農村
2月2日上午,江寧區湖熟街道徐慕社區楊家村村民楊強珍家,89歲的陳流珍在床上睡得正香。
楊強珍推門進屋,喊了一句:“媽媽,起床啦!” 扶著老太太在床沿坐好,楊強珍拿出棉褲、棉襖,幫老太一一穿好。趁老太在戶外享受冬日暖陽的工夫,楊強珍麻利地將蘋果削成小塊,喂給老太太吃。
陳流珍家住鼓樓區,為何來到楊家村養老?原來,8年前,楊強珍來到陳流珍家當住家保姆。2年前,楊強珍丈夫手部受傷,也需要人照顧,她請辭不過,于是雙方商議決定,讓老太太跟隨楊強珍來農村養老。楊強珍說,老太太來到鄉下養老,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吃新鮮蔬菜,自己又能照顧家庭,可謂一舉兩得。
城里老人來農村養老,在楊家村還有一例。這名老人叫盛文發,由村民童道云帶來。和楊強珍一樣,童道云3年前也是住家保姆,因為盛文發租住的房屋拆遷,于是童道云帶著盛文發來到楊家村養老。
影響:養老新模式實現多方共贏
“農村寄家養老另一個吸引力是讓老人有家的感覺。”徐慕社區一名社區負責人表示。在城里工作的子女前來探視時,還可以捎帶點新鮮農產品回城。
城里老人來到農村養老,讓農民不出門即實現增收。以楊強珍為例,她因為將陳流珍老人照顧得好,每月報酬高達6000元,已成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在湖熟街道黨工委書記董涵看來,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不僅僅是食宿、醫療問題的改善,而是老年人“心理孤獨”這一最突出的問題。城里老人到農村寄家養老,就是努力讓老年人感覺到家庭、親情歸屬的人文關懷。“楊家村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產業匱乏,村民就業增收一直是個難題。”他說,目前徐慕社區楊家村正在醞釀試點,打造“城市獨居老人寄家養老”特色示范村。
問題:農村寄家養老三大短板需補齊
作為一種養老新模式,城里老人來到農村寄家養老現象,也引起了市農委的關注。前段時間,市農委專程來到楊家村組織調研,并初步擬出一份培育徐慕社區楊家村“城市獨居老人寄家養老”特色示范村的設想和建議。
上述《建議》充分肯定城市老人到農村寄家養老的前景,同時也指出目前農村寄家養老存在的三大短板:村莊道路老舊,當家塘水質渾濁,環境衛生仍有臟亂差死角;醫療服務條件相對落后;村民普通缺乏護理和服務技能。
“對楊家村來說,三大短板切實存在。”董涵表示,街道目前已邀請相關規劃設計單位,整體改造楊家村村莊環境,集中整治出新。同時,重新選址建設醫療中心。針對村民缺乏技能現象,市區相關部門和湖熟街道還將集中有意向的村民,開展免費的家政服務、老人護理、營養、衛生等培訓,逐步培養村民的衛生意識、服務意識和感情交流意識,提升養護城市老人的能力和水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