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我們該如何觀察故鄉?

[ 作者:無虞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02 錄入:12 ]

與去年春節的“故鄉反思熱”有所不同,今年的“返鄉體”寫作大潮則是由一名到江西農村男友老家過年吃第一頓飯就提出分手的上海女孩的一篇微博引起,因此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娛樂性和爭議性。盡管今年的“返鄉體”系列中加入了很多公共精心策劃,但其反映出的主流思潮仍然逃不出“八二定律”——80%以上的作者對自己的故鄉用詞多在“失去”、“衰敗”、“沒落”“退化”、“回不去”甚至“淪陷”之間,大多是抱以失落、失望甚至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這是真實的故鄉或者鄉村嗎?

事實上,寫“返鄉體”的人無外乎兩類:一類是離開故鄉來到大城市打拼的知識分子、偽知識分子或者憤青,他們對生于斯長于斯但并未成功于斯的故鄉懷著復雜的感情,就像筆者;另一類就是專家,他們更多是在觀察別人的故鄉,或者從幾個自己短暫到訪過的鄉村個案中反思經濟或者社會建設,而且動輒升華到國家或者時代的高度,讓草根網友們讀起來總覺得怪怪的。

到底應該感性一些還是理性一些?

這的確是一個很難把握好的尺度。筆者今年過年回的是妻子的故鄉,作為一個外來者,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盡管很難管中窺豹,但是也希望能從自己所看到的一、兩個切面,盡量客觀、平和、中立地記錄妻子的故鄉以及自己的情感。

家永遠都是有父母在的故鄉

今年回家過年和往年一樣沒有搶到火車票,妻子買了最早的一班飛機,由于家離機場是西五環到東五環,因此妻子又不顧我的勸說訂了一輛提前4個小時出發的滴滴專車,硬是凌晨3點半冒著夜黑風高零下十幾度就出了門大包小包往機場趕,結果來到T3航站樓時天還沒亮,整整提前了兩小半時。

我們該如何觀察故鄉?(圖1)

這時,妻子臉上露出了頗不好意思的神情,卻還嘴硬說是提前查了機場擁堵的新聞為了避免人多趕不上飛機。

其實,我心里很清楚,妻子這是思鄉心切了。

也正是在這種“思鄉心切”的精神感召下,我陪著妻子到她的老家過了一個別樣的年,看到了一個別樣的故鄉。

由于飛機晚點,走出長沙黃花機場已是十點多,岳父早已等候了一個多小時,讓我們頗有些不好意思。

盡管這只不過是一個長居北方的南方人又循例回到了南方而已,但我的第一感覺仍然是“熱”,從零下十幾度突然躍升到零上十幾度,早上去機場時道路兩邊還都是樹干禿禿、夜幕惺忪,而幾個小時后出機場時看到的卻是滿眼的綠葉油油、驕陽似火。當然,還有家鄉親戚的“熱”情。

一下子就讓我聯想到了白居易的《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也不由得感嘆祖國這么大,真想去看看。

早春二月,洞庭之南,鵝胖魚肥,草長鶯飛。一路疾馳在京珠高速上,很快就進入湘東丘陵地帶。說實話,我怎么也難以將公路兩邊看到的鄉村景象,與很多網友筆下的“回不去也不愿回去”的故鄉聯系起來。

妻子的故鄉是位于湘東的全國唯一以“茶”命名的省直管縣(2015年9月成為省國土資源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三省通衢,戶籍人口60多萬,工農業和商品經濟發達,2014年GDP近15個億,還是革命老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勝地,算得上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妻子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善良的外表下面還包著一顆仁者的心。她曾多次對我說,“爹娘在,家就在;爹娘不在,就是親戚。”雖不盡準確,但我深以為然。

此次跟她回家過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幾句中國老話兒的真諦。

一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妻子的爺爺、外婆都還健在,而且健朗。爺爺七十多歲,外婆八十多歲,兩人都耳聰目明,能獨自飲食起居,僅此一點,已經算是老人及其后人之福了。

爺爺常年跟隨爸媽居住,外婆也跟著爸媽過年,因此春節前后,爸媽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們都要來家里給老人或辭年、或拜年,因此春節期間家里特別熱鬧。兄弟姐妹們一年到頭都在各大城市工作,只有到了年關才難得回到老家相聚,因此見面分外親切,有著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故事,開不完的玩笑……除了對“公務員工資”這個話題基本上避而不談之外,我一般也都能融入其中。其氣氛之融洽,場景之和諧,讓我一不留神就忘記了時辰。

長輩在哪,后人們就往哪聚,這就是家的規矩!就像候鳥,跋涉再遠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來繁衍生息,這叫返本。越是年紀大的人,越懷念自己的家鄉,都希望最后的日子在家鄉度過,這叫歸根。

長輩也是像是一座燈塔,后生們無論離開家走多遠,都要在固定的時間尋找燈塔返航。有了燈塔,兒女們在外也就有了航向,而“家”就像是那個既能定位又能定心的羅盤。

看到妻子家有“二寶”,我感到特別溫暖,同時也勾起了我對自己連照片都沒有見過的爺爺、很小時候就離開我們的奶奶,以及年逾古稀的外公外婆的思念。

此時,我似乎更加理解了“父母在,不遠游”的道理。古人說,“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其實在我的心里,萬般皆下品,唯愿老人康。

第二句老話兒是“家和萬事興,人和萬事平?!?

俗話說“多子多?!?,換言之,多兄弟姐妹就是多福。爸媽各自都有一眾兄弟姐妹,而且兩邊都是老大,可以說妻子從小就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有二、三、四、五姨和二、三、四、五姨爸;有二、三、四姑姑及二、三、四姑父;還有一眾表弟表妹堂弟堂妹,而且彼此之間關系特別和睦。這樣一個大家庭聚齊了,場面真是蔚為壯觀。

家鄉的年味很濃,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掛燈籠,炮仗放得滿地紅。紙牌雖然是各地都流行的娛樂工具,各地也有不同的打法和規矩,但親戚們之間卻僅限于樂,從來不賭,因此我也得以身臨其中,學會了他們的玩法。四姨家的女兒還有百余天就要參加高考了,她想考省內最好的大學,只是專業拿不準。當看到家人們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幫她挑大學選專業的那股子專注勁兒,真叫我既羨慕又感嘆自己當年擅自做主的草率與輕狂。

可別小看了這些個細節,其實這就是“家風”——打牌卻不賭博,就是給孩子們樹立了正確的娛樂觀;喝酒但不以醉為目的,就是在培養健康的飲食文化;有子女考學就大家一起來參謀,體現的是對知識教育和下一代的尊重……如此等等,只要你細心觀察,還有很多細節是令人感動的。

另外還有一個細節也令我感動,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周圍三排樓房里的數十家鄰居們都會集體出動,挨家挨戶口頭拜年,互道吉祥,那熱鬧的場面也真是醉了。我也跟著爸媽一道,一個門一個門地作揖賀年,同時也接受著別家的祝福。

盡管我們和周圍的鄰居們并沒有血親或者姻親的關系,盡管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儀式,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揖、一杯茶、幾顆糖、幾句吉祥話兒,但鄰里之間的和睦與友善就此彰顯無遺了。

在很多大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里,這是非常難看到的一番場景。我想,很多人眷念自己的故鄉,買不到坐票就算站著也要回家過年,就是在尋找這份感覺吧。

感動之余,作詞一首以作留念:

我們該如何觀察故鄉?(圖2)

漁家傲·南國春節

南國歸來滿眼春,

東風過境樹繽紛;

家家戶戶觥對樽,

六親齊,

金猴降福福長存。

忽聞一夜鞭炮隆,

晨白天青滿地紅;

門前池塘黃金鯉,

一網俱,

年年有魚歲歲余。

我們該如何觀察故鄉?(圖3)

羅霄山下,洣江之畔,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觀察故鄉,我更愿意首先觀察它的“人文”,因為“人”才是故鄉的基本組合體,“文”才是勾連我們與故鄉之間剪不斷的感情的那根臍帶。

妻子的故鄉又名“犀城”。記得上一次回犀城時,岳父專門帶我們參觀了當地最著名的四大景點之二——“鐵犀鎮河妖”和工農兵政府舊址。

我們該如何觀察故鄉?(圖4)

鐵犀鎮河妖

鐵犀又名“南浦鐵犀”,位于縣城南古城墻外洣江岸邊,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民間神物。

據史載,鐵犀大約造自1228-1233年前后,至今已有700余年,其臥高1.5米,體長2.1米,寬0.8米,重3.5噸,是用亞共晶白口生鐵分三次澆鑄乃成,因此雖風吹霜打、日曬雨淋,卻渾身不銹不蝕,至今锃光烏亮,昂首而臥,逼視洣江,栩栩如生。

關于鐵犀傳奇,有兩種說法:

一為:南宋縣令劉子邁對洣江連年水患十分苦惱,有一日突被河神托夢,稱洣江洪澇實為河妖作怪,遂按照河神旨意用“萬戶針”鑄犀置江岸,以鎮河妖,治洪水。(看來“寶塔鎮河妖”的說法也可以改一改了。)

另一說法為:“洪水不淹犀頭”。因為看上去鐵犀跪伏昂首,仿佛騰躍而起,隨時和敢于興風作浪的河妖決一死戰??墒?,細看鐵犀發現,其頸脖下卻有個銅錢大小的窟隆。據說,原來它旁邊還有座銅牛,也是用來鎮河妖的。有一次,河妖興風作浪,鐵犀與河妖拼斗了一夜,戰敗了河妖,肚子餓了,跑到了河對面的瑤里村吃了幾株蘿卜,而銅牛卻在睡懶覺,因此被鐵犀狠狠地罵了一頓。于是銅牛心懷惡意,到瑤里村去撥弄是非,說是自已斗敗了河妖,而鐵犀不但不助戰,反而偷吃蘿卜?,幚锶艘宦犑謿鈵?,于是用梭標朝正在睡覺的鐵犀脖子上一捅,就捅了一個大窟隆。鐵犀一氣之下,用獨角將銅牛斗下了河。銅牛被大水沖到衡東草市潭永不見天日。從此,鐵犀更加警覺,昂頭跪伏,日夜不寐。河妖見其不睡覺,再也不敢興風作浪,即便是漲洪水也不敢淹不過它的頭。(如上圖左下方)

這些傳說,聽岳父大人說當地人無論老幼婦孺皆耳熟能詳,講起來都是栩栩如生。雖然傳說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相信,但有些事情確實是“信則靈”。

比如,據說鐵犀的眼睛制作材料為風炮銅,比黃金還要貴重,筆者不得而知不敢妄信。不過,關于鐵犀“1945年遭侵華日軍重炮轟擊僅損毀一角”的說法,卻可以從它的身上找到鐵證。

因此,這個鐵家伙也是那段烽火歲月的見證者,也就成了當地人民自古以來不屈不撓的象征。

還有一個說法是:“河水沒過鐵犀角,縣城將變成澤國?!边@一點也已經得到了科學家的論證——原來鐵犀是古人用來預報水位的,其犀角與縣城正好處于同一海平面,若洪水淹過了鐵犀的頭,則預示著就要淹進城門了。

看來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很令今人敬佩的——明明是造了座價值連城的鐵犀來測量水位,就像今天防汛部門在河道里安裝的水位警戒器一樣,但又擔心起被壞人偷去,于是乎就編了個傳說,借用神靈的名義來震懾那些想要偷鐵犀的壞人。

我們該如何觀察故鄉?(圖5)

工農兵舊政府址里的展覽

岳父是跳出農門的文化人,岳母是老師,他們半輩子都在兢兢業業為黨的事業做奉獻,因此很有些革命情懷和家國情懷。他們帶我參觀的第二個景點是位于縣城南部的工農兵政府舊址。

這也是一個不得不看的勝地,因為它是毛主席親手締造的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誕生地。查詢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發現,書中有一段援引毛主席的原話稱,“在湖南東南部的茶陵縣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

據黨史載,1927年11月,工農革命軍第二次攻克縣城后,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在此地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在毛澤東派人送過來的5支槍的基礎上,加上當地的鄉土武器——梭鏢,譚震林等人就拉起了第一支地方武裝,掀起了一個革命小熱潮。

雖然僅僅在1年之后,工農兵政府就毀于敵人瘋狂的炮火之下。但是,它卻印證了毛主席的那句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央視專題片《井岡山》曾這樣評價工農兵政府:“井岡山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中央蘇區的紅色政權、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國務院,都是從井岡山洣水之濱的小屋里走出來的。”

如今,當地政府按照“修舊如舊、還原歷史”的原則對舊址進行了全面修葺,還增加了革命歷史展覽,展出了當地歷史上有名的革命先輩,供后人瞻仰。這里也是全國紅色旅游30條精品路線中第8條的重要景點之一。

所以,這里的老百姓說起工農兵政府,說起革命史,說起毛主席來,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情。而作為第一個工農兵政府舊址的女婿,我也頗感激動。

當然,除了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妻子的故鄉還有著迤邐的自然風光。這一次回來,我有幸看到了犀城四大景點中的另外兩個——中華茶祖文化園和云陽山

大年初三、四,氣溫驟升到20度,雖然還在年關,但春游的氛圍已經十分濃厚了。在當地,新年登高也是祈福的一種方式,于是我陪著眾弟、妹們來到了這兩處融自然與人文于一體的知名景點。

我們該如何觀察故鄉?(圖6)

中華茶祖文化園開園盛況

據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弊鳛槲ㄒ灰圆杳男姓h,也是中華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該縣相傳因地處“茶山之陰”,炎帝神農氏“崩葬于茶鄉之尾”而得名。

中華茶祖文化園位于云陽山麓,占地200余畝,2015年底才剛剛開園,以“天下名茶大觀園、天下茶人尋根地、世界茶人精神家園”為主題,以展示千年茶史,弘揚茶祖文化為主旨。目前,第一期工程建有謁祖圣道、茶史苑、中華茶史苑、茶祖印象廣場等景觀,以及名茶展示交易中心、茶文化主題公園、茶祖文化紀念館等商業文化設施,成為當地茶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也是湖南省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標志性工程。

文化園雖名為“園”,卻和我們想象中的園子大有不同,因為這個園子并不是建一個水平面上,而是依山而建。從城郊公路口入園便拾級而上,抬頭便是兩座巨大的石像,第一座是茶圣陸羽像,山頂上是茶祖神農像。神農雕像底座四周刻有《茶祖志》和神農采茶圖,浮雕鐫刻細致,畫面栩栩如生,令我仿佛置身于當年神農種五谷、嘗百草、采茶茗的田園美景之中。

尤其是神農雕像高達24米,雄姿威武,氣宇軒昂,俯視整座縣城,從上往下看,上山的人們就像是在它面前一步一趨地向其行叩首朝拜之禮??吹酱耍艺嫘囊獮檫@座雕像的規劃者點個贊。

我愛茶,也或許是因為我的故鄉也是鄂西茶葉大縣,且擁有省內第一品牌,因此在參觀這座茶祖文化園前早已期待許久。然而當我拜讀完園內關于茶的古文今典后,才發現自己對茶的知識了解得實在太少了,真是妄稱了多年“愛茶之人”,于是乎作詩一首以為紀念:

拜中華茶祖文化園

湘東有勝地,炎帝崩茶陵。

家家供陸圣,耄髫傳茗經。

千年神奇葉,萬畝好銀針。

中華第一飲,發乎神農經。

品完茶,就該登高祈福了。妻子的故鄉還有一座有著“小南岳”之稱的神山——云陽山。

云陽山位于縣城西兩公里處,隨著縣城西擴,現在已經與城區融為一體了,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內景點,老百姓隨時都可以登山,就像我隨時可以爬北京西山八大處一樣近,對于生活在城里的人們來說,真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云陽山海拔雖僅千米,卻是湘東名山,其雄姿秀色,據說僅次于南岳衡山,并且每年7月去南岳進香的香客有先到云陽山朝拜的習慣,故又有“小南岳”之稱。此山也是神農故封,因黃帝之子少昊云陽氏始封于此地而得名。

1986年,科學家在山南麓發現獨嶺坳大溪文化遺址中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碳化稻粒,從而有力佐證了炎帝神農在云陽山教人刀耕火種的歷史。

此山也是佛道圣地,東麓有古南岳宮(云陽仙)和白云寺,據說時為佛寺、時為道觀,甚至有時佛、道共處一室,四季香火不斷,在當地開啟和諧共榮之風。

此山還是儒學道場,鼎盛時山上山下曾有七八家書院之多,至今在城區還有洣江書院舊址,歷史上這些書院培養過多達127名進士(含2名狀元、1名榜眼),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明代著名大學士李東陽、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前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等名人都曾先后到此探幽攬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真可謂“唯湘有才,于斯為盛”!

半山腰有一座城堡式的恢弘建筑,是當地一位有錢人修建的山莊,供游客歇腳吃飯之用。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山莊的主人竟然還是一位墨客雅士,專門建了一座文化展館,免費供游客欣賞。展館里面掛有好些市縣文聯大家的書畫金石作品,其創作水準真令我嘆為觀止。據岳父說有些作品的作者就是當地中小學的普通教師,不由得又令我感嘆此處真是臥虎藏龍之地!還有一些古代的花轎、木床等藏品,都是些稀罕物件,也都散放在那兒供游客自由拍照留念。從這個細節,我也看到了這座展館主人的用心之良苦。

上山之前,我原以為現如今國內的所謂旅游景點早都已被重金過度包裝成商業娛樂之地了,但沒想到這座展館完全改變了我過去的一些看法,它不僅提升了整座云陽山的書香之氣,也激發了我的滿腔詩情,于是又仿寫打油詞一首以作紀念:

水調歌頭·登云陽山

昨品洣江茶,今攀云陽山。

新年登高攬勝,美景不厭看。

扶搖曲曲盤盤,夾道郁郁蔥蔥,山路十八彎。

上得南宮頂,一峰瞰三川。

陪賢內,侍尊堂,悅人寰。

拋卻凡塵雜念,偷學半日禪。

人生仿若登山,無跬步難封冠,成功貴在專。

世上有難事,也不經登攀。

其實,妻子的故鄉還有一處文人們非去不可之地,就是洣江書院。

書院始建于1504年(明弘治十七年),歷代山長都是名望之人,或知州或名儒,清末狀元蕭錦忠,翰林曹詒孫、經師尹學周、廉吏尹占寅等數十位先賢都曾在此執教,為國家培肓了大批濟世良才,在延續湖湘文化風氣、培養經世濟國人才、促進道德教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2012年修繕后征集的新聯“勵志欲拿云,且邀來四壁琴書,五更燈火;求知圖報國,莫辜負窗前立雪,座上吟風”最令我印象深刻。

不過,由于時間不夠,我終究還是沒有能夠仔細參訪。但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當地自古以來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從1952年起,縣里就將最好的中學選址在洣江書院隔壁,進一步延續這座書院的歷史使命。學校圍墻外刻滿了從書院走出去的進士、士大夫們的手跡和簡介,就連校門口洣江岸邊的圍欄,也成了一個書法作品展墻,讓學生們得以日日耳濡目染,奮發向上。

經濟重心南移的答案

說到教學,就必須提到中學歷史課本上講過的一個概念——經濟重心南移。

按照史書的說法,早自南宋起,中國的經濟重心就開始由黃河流域南移。其實,縱觀當今經濟版圖,即便是早已告別農業文明時代,中國經濟的南北差異還是很大的。我以前只知道南方之所以成為經濟重心有天時地利之優勢,比如南方有一年兩熟或三熟,而北方只能一熟,南方有橘,而北方只能為枳。

其實南方還有“人和”。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在這里直到臘月二十八的晚上(今年是臘月二十九過年),城里所有的商鋪都還照常營業,而且街上到處人滿為患,仿佛北方的趕大集一般。而春節期間一般商家最多休三天,大年初四保準開門營業,家家都會放一掛“開門紅”鞭炮,有的初二就營業了。而一些做小吃大排檔的,初一就出攤了。而賣菜郎就甭提了,大年二十九還有人在做生意。

這與我見過的北方縣城有很大不同,后者春節期間大多是門庭緊閉的,除了京、津這些特大城市,北方的中小城鎮其實沒有太多的商業氣息,商家們習慣于早九開門、晚六打烊的日子。因此,我剛來北京那會兒,很不明白為什么偌大的北京找不到幾處像樣的夜市,就連大名鼎鼎的西單也是九點準時下班,除了“711”“好鄰居”"ATM"找不到幾家像樣的24小時店。而南方就不同,大排檔就像火燒連營一樣,通常要占道經營到到天亮才撤,有門臉的小吃店更是24小時三班倒輪軸轉。

對此,妻子也頗有同感。我們發現,原因在于南方人雖個頭不大,卻十分勤勞,而且不管利潤大小都不放棄。比如溫州人,幾分錢利潤的打火機生意他們也做,還有妻子家鄉隔壁的瀏陽,同樣按分計利的鞭炮生產行業,卻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妻子的三姨父,據說第一桶金就掘自于起早貪黑的飯店生意。而北方人向來大氣,喜歡賺大錢,一般不將小利看在眼里,因此北方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不是能源礦業就是鋼鐵機械,總之都是大企業,而南方則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為盛。另外,過去北方有趕集的習慣,那是因為商品經濟不發達,買賣供需不足所形成的。而南方很少有“集”的概念,因為商品經濟發達過后,供需兩旺,天天都像趕集。

有意思的是,在當下這個經濟“新常態”的嚴峻時刻,中國南北經濟形態的差異,在縣域經濟模式上就已表現得淋漓盡致了。東三省的凋敝,山西的隕落,內蒙的斷崖式下跌,還有鄂爾多斯的“鬼城”,過去北方的造富神話們如今都陷入了寒冬。很多學者都拿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三角、珠三角作對比,比來比去發現最大的區別其實就在于商品市場經濟的模式與發達程度上。

而在這個春節,南方依然春潮涌動。大年初五筆者返京時,就看到縣城長途客運站里已經排起了長龍,返鄉的農民工又開始收拾起行裝奔向各大城市了。

妻子的家鄉也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縣,據新聞披露,該縣29萬勞動力人口中,最多時年輸出勞務高達13萬之眾。今年春節期間,縣政府勞動部門就專門舉辦了“春風行動”外出務工專場招聘會。盡管寫此文時我最終沒有查到每年帶回的現金流是多少,但我想一定是個不小的數目,在當地經濟收入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分量。

李總理說,中國經濟的下一個風口在城鎮化??匆粋€地方的經濟,關鍵看其城鎮化的程度和潛力。以該縣來看,我認為正處于快速城鎮化的“前夜”。

一者,該縣50余萬常住人口中,據統計縣城常住人口不過10萬出頭,離2011年全國平均城鎮化率51.27%還差得很遠,說明城鎮化后勁很大。

二者,看一個縣級經濟的指標主要有二:一看房子,二看汽車。

就房子而言,該縣絕大多數居民的住房都是五層聯排樓房,就是美國人口中的"House"(房子),而像大城市居住的單元樓充其量只能叫做"Apartment"(公寓),因此整座縣城到處都是小樓,最近幾年才模仿大城市CBD開發了幾處高層樓盤,但大多數人們還是習慣于住在獨門獨戶的樓房里。妻子的一位表妹剛買了電梯洋房,在帶領我們參觀時卻隱隱表達出了一點不如意,因為她還是喜歡他們眼中真正的房子,其實就是城里人眼中的別墅。然而,對于身在“帝都”的我來說,能住上屬于自己的房子(Apartment公寓),那是一件多么大的工程?哪還敢有半點不滿呢?不過,這些年輕人的心思也說明,當地經濟在可見的未來里,關于居住面積和住宅建設用地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

另一方面,不知道是經濟原因還是心理原因,縣城街道上的好車比例似乎并不比北京低多少,據說當地人喜歡路虎(Landrover)成風。難怪有個妹妹聽說我們在北京只住70平、買車還等搖號時,就把腦袋搖得像撥浪鼓似的,“姐夫你們太憋屈了!太憋屈了!”聽罷我只能微微苦笑,掩面以避之。最近,又陸續有新聞報道一些地方攀比好斗成風,為了面子借高利貸買豪車、蓋洋樓的鬧劇,不知道家鄉是不是也是如此。雖然我特別反感炫富,但是客觀而言,人們對房和車的正當追求,卻是經濟發展的“藥引子”。

不管這“藥引子”是蜂蜜還是黃酒,我都希望它能讓有病的地方經濟藥到病除,讓沒病的地方經濟更加強健。

我們該如何觀察故鄉?(圖7)

從山上鳥瞰,整座小城像極了美國西部的大洛杉磯地區,所以我給他取名“小洛杉磯”。

后記

說到“返鄉體”,不得不提南開大學熊培云老師的《一個村莊里的中國》,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梁鴻老師的《中國在梁莊》,他們提供了一個從村莊看國家的視角。在今年多如牛毛般的返鄉筆記中,筆者的前上司的一篇《江南,富裕甲天下,隱痛幾多深》,是為數不多的客觀中立作品,讓我讀起來頗有同感。的確,故鄉在我們眼中是復雜的多面體,一面是繁榮富饒,一面是環境退化,一面是空巢與留守,一面是過年期間短暫的熱鬧與瘋狂。面對生于斯長于斯卻并未成于斯的故鄉,我們該怎么觀察?怎么評價?怎么行動?把那些奪取了我們兒時美好記憶的化工廠都請出去嗎?恐怕,沒有了金錢支撐的故鄉將是我們更不希望看到的。把在外打工的青壯年都請回來嗎?恐怕,何處安放他們的青春將是一個更大的難題。當然,不管是贊還是彈,估計“返鄉體”作者們的初衷也都和筆者去年所說的一樣,“我們為什么要寫文章觀察故鄉,紀念故鄉,反思故鄉,甚至批評故鄉?那是因為我們都熱愛自己的故鄉,都希望她越來越好!”

正如筆者前面所說的,此次回妻子的故鄉過年時間太短了,前后也就一個星期,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很難看得太深,因此只能浮于表面就事論事抒點感情罷了,自認為夠不上客觀、中立。比如,鄉土文化、特色經濟,都未提及。還有談到鄉村問題絕對不可漏掉的幾個切面,比如留守兒童現象?空巢老人問題?農村醫療問題?農村光棍問題?環境問題?等等等等,想必這些問題一定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時間有限,未及明察,因此也不敢妄言。不過,也有一些值得欣慰的現象,就像新聞聯播上說的那樣,“返鄉創業”確實有星星之火之勢,只可惜筆者此次返鄉也未能仔細觀察體會,終究算是留下了一個遺憾吧。

不管怎么樣,過完這個元宵,今年這個年就算是過去了。只是,對故鄉的眷念和思考不會過去。

明年返鄉再聊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新媒體平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 日本欧美性爱网一区 | 视频二区丝袜国产欧美日韩 | 女同欧洲亚洲一区二区 | 色五月激情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无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