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為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保險以其獨特的風險阻隔和經濟補償功能,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迎來了新的重要發展機遇。截至2021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已突破976億元,同比增長近19.8%,為1.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超4.7萬億元。在穩定農民收入、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業保險服務粗放,違規承保、保障水平不足的矛盾仍顯突岀,保險產品供給、保險機構服務與建設農業強國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如何突被被破當前困境,通過強化農業保險服務功能和有效管控運行,穩健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質量及效率,是當前需要高度重視和有效解決的緊迫性問題。
一、當前農業保險面臨的主要困境
1.農業保險產品供給粗放,服務能力的規范建設尚需加強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經營管理仍呈現相對粗放的狀態。一是產品粗放。農業保險產品仍然表現為種類少,保障水平單一,財政補貼標準缺乏彈性;二是定價粗放。即使是同一省份各地農業風險差異巨大,而當前簡單“一省一費率”的“一刀切”政策極易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三是承保粗放。由于難以精準確定投保標的的位置、面積和數量,不少地區存在嚴重多重投保和虛假投保等違規亂象;四是理賠粗放。勘查定損手段落后,效率低,成本高,虛假賠付和協議賠付多有發生,有違保險本質,導致為農民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不高。
2.農業保險需求保障不足,“擴面、提標、增品”仍待提升
傳統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較低,僅覆蓋直接物化成本。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價格上升、流轉土地的租金成本等大幅上企,導致農業保險賠付額與完全成本的差距拉大,農業保險投保的獲得感不強,造成低收入農戶投保積極性差,“不愿保”,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認為投保補償低,“保不夠”。此外,我國農業產業正在加速轉型升級,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越來越高,新型經營主體有很強的資金需求和防范風險需求,農業保險進一步“擴面、提標、增品”,或者直接開展收入保險,是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勢所趨。
3.農業保險經營欠規范,制度頂層設計仍亟待優化
首先,針對當前農業保險經營中的違規違法亂象,政府監管部門缺乏有效的校驗監測手段與工具,無法及時檢測和管控保險公司違規行為,常常是事后處置,陷入被動。其次,政府監管部門缺乏對保險公司經營、管理與服務水平的評價手段與工具,無法管理農業保險的市場準入和退出,進而致使農業保險市場出現不合理的惡性競爭。再次,政府監管部門對農業保險進一步“提標、擴面、增品”,尤其針對是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等頂層制度設計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二、加快我國農業保險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當務之急是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重點通過服務升級、功能升級、技術升級和政策升級,實現農業保險發展質效的高質量突破。
1.服務升級:創新與保險功能擴大相適應的產品體系,激活保險供給主體內生發展動力。
第一,提升農業保險保障水平。針對傳統農業保險產品供給粗放,保障水平較低的現實問題,一方面,繼續提高農險承保率,積極推進實施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增強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使農業保險在保障糧食的特殊性、戰略性、基礎性地位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擴大農業保險保障覆蓋面,圍繞新型設施農業和高標準農田,積極開發推廣設施農業保險、耕地地力指數保險、高標準農田保險等,為國家糧食安全織密農業保險“安全網”。
第二,創新農業保險保障內容。探索完善“保險+期貨”模式,保障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市場及價格風險,實現傳統農業保險的產品升級。鼓勵因地制宜地選擇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開發產量指數、天氣指數、價格指數、葉面積指數等多元化的農業保險產品,滿足不同區域、不同作物和不同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的差異化需求。
第三,完善農業保險風險分散機制。強化農業再保險制度設計,建立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發展現狀的農業再保險制度體系,一方面,完善并落實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通過穩定可靠的再保險制度實現農村保險持續擴面、增品、提標;另一方面,構建多元化風險分散工具,建立“農業再保險基金”、“再保險+大災基金+巨災債券”、“再保險+巨災債券”等,將農業大災在風險分散體系內實現對沖。
2.功能升級:打造農村綜合金融生態,對接農村鄉村振興的多層次風險保障需求。
第一,推進農村金融體系與農業保險協同惠農。通過匹配不同農業保險的主體需求,延伸農業保險“融資”“增信”功能。加強農業保險與融資擔保、銀行信貸、期貨、基金等金融工具聯動,全面推進“保險+”,形成“政銀保擔基”緊密合作、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本鏈政策鏈多鏈協同的農村金融服務新機制。提高農戶尤其是新型經營主體信用等級,增強農業保險融資功能。對于小規模農戶,保險公司可提供一攬子保險產品與特色農業保險配合,提高農戶抵御風險能力。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應聚焦全產業鏈保障體系,綜合性助推農村優勢產業提質發展。
第二,實現農村土地改革與農業保險協同惠農。通過推動“土地履約保證保險”,積極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為農地“三權分置”提供有力保障。探索農產品質量保證(或安全責任)保險,促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擴大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并健全融資信用保證類保險體系。
第三,促進農村公共服務與農業保險協同惠農。綜合保障“善治示范村”建設,提供農村公共管理綜合保險。建立耕地保護長效機制,推出耕地地力指數保險。堅持“種養結合”的生態發展理念,建立耕地保護長效機制,保障鄉村可持續綠色發展。
3.技術升級:發展以數字為核心的科技驅動型信息技術,創新高質量農業保險助力鄉村振興。
第一,資源平臺化。建立基于農業保險經營的大數據平臺,通過與平臺數據的資源整合,運用智能科技手段做好農戶智能識別與辨認。對當地氣候地理條件進行投放分析和決定投放對象及投放項目,根據大數據進行項目管理與風險防范和后期的績效評估。
第二,理賠精準化。利用遙感監測技術,使災害評價定量化。使用無人機查勘,讓查勘方式多元化,解決傳統農業保險查勘定損中存在的定損速度慢、難度大的問題。將人工智能、5G技術等手段應用于農業災害估損機制和快速理賠機制,提高定損理賠效率,提升農戶滿意度。
第三,服務扁平化。全面推進移動端、微信小程序等在線服務,著力打造保險公司員工、協保員、相關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服務場景,展開全程式客戶運營。構建交互暢通,自采自證,主動觸發的服務機制,構建農戶全面參與的工具體系,培養農戶的保險意識和構建參與體系,構建普惠制與專業服務相結合的農村金融新模式。
第四,技術產業化。通過農業風險數據全面共享,監測數據全面產業化,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農業保險實務的數字再造,以數字農險為核心,建構現代智能農業保險為方向,實現決策量化、運作優化、服務公開、體系協同的農業保險轉型升級模式,進一步高質量助力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
4.政策升級:優化頂層設計和運行機制,推動農業保險政策由“普惠”向“特惠”轉變。
第一,頂層設計更加統一。制定統一的農業保險招投標辦法,加強對保險機構的規范管理。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政府通過創造低成本的政策環境,充分調動市場主體能動作用,發揮政府與市場合力。建立由財政部門牽頭,農業農村、林業和保險監管等多部門參與的農業保險工作小組,確定本地區農業保險財政支持政策和重點,統籌推進農業保險的經營監管及績效評價工作。
第二,運行機制更加規范。在明晰政府與市場邊界基礎上,完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增加農業再保險供給。支持保險監管部門繼續加大對保險機構資本不實、違法違規甚至騙取財政補貼、虛假承保、虛假理賠等監督檢查力度,通過嚴格監管,規范市場競爭,逐漸實現由行政決策向市場契約轉變,由財政救濟向保險理賠轉變,由政府管理向市場服務轉變。
第三,補貼政策更加精準。支持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攬子綜合保險,用于支持區域特色農產品發展,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補貼政策從普惠向特惠轉變。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實現補貼對象重點向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 盡快實現保足保全,為支持小農戶有效融入現代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成長為農業強國骨干力量提供有效的保障性支持。
(作者王韌系湖南工商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郭曉鳴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