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 作者:吳為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26 錄入:吳玲香 ]

昨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民政部副部長鄒銘介紹近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時表示,外出務工父母不能“說走就走”,對于不履行監護職責的要依法采取措施。教育部和公安部相關負責人也介紹了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的相關政策。

“只生不養”父母將面臨處罰

據全國婦聯2015年6月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的21.88%。

“《意見》中強調了家庭的監護責任,明確了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四條基本原則,其中首要的原則就是要堅持家庭盡責。”鄒銘說,確有個別外出務工父母缺乏監護責任意識,很少回家看望和聯系在家留守的子女,甚至還有“只生不養”,幾乎不跟留守在家的子女聯系,造成一些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受到嚴重的損害。

鄒銘表示,外出務工人員要盡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確實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者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照料。“我們現在出臺這樣一個《意見》,動員政府和社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并不意味著外出務工的父母可以‘說走就走’,對留守子女不聞不問,甚至變相遺棄留守兒童。”鄒銘說。

他介紹,對于不履行監護職責,實施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遺棄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意見》規定了幾條措施,包括勸戒制止、批評教育、治安處罰、立案審查,直至依法撤銷監護權。

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同時,教育部門和公安部門也將對《意見》的出臺提出具體措施。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介紹,教育部確定了農村留守兒童的“三優先”原則,即優先寄宿、優先就餐和優先乘車。

王定華表示,按照《意見》的要求,將進一步強化縣級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門控輟保學工作職責,確保留守兒童不因貧困而失學,落實輟學學生登記、勸返復學和書面報告機制,督促監護人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并完成義務教育。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長劉紹武介紹,公安部將部署各地公安機關積極參加當地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領導機制,明確各相關警種和派出所承擔的職責任務,細化工作流程和操作規范,把涉及農村留守兒童保護事項的各項工作,包括及時受理、快速出警調查、應急處置、救助保護、案件偵辦、情況通報、監護干預等措施逐項落實到日常的工作當中去。

焦點:不讓隨遷子女集中在少數學校

對于跟隨務工父母進城的兒童,此次《意見》提出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要普遍對農民工未成年子女開放,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農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完善和落實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在輸入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

昨日,王定華表示,未來教育部門將按照國務院居住證暫行條例要求,為適齡兒童居住證持有者提供義務教育,在以公辦學校為主、以流入地政府為主的“兩為主”政策基礎上,加快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簡化隨遷子女入學辦理手續,優化辦理流程。

王定華說,不要讓隨遷子女都集中在少數學校,實行隨遷子女與本地戶籍學生混合編班、統一管理、均衡配置師資,在學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中,確保隨遷子女與本地戶籍學生一視同仁。

王定華還表示,學校、幼兒園發現了農村留守兒童脫離監護單位居住、生活或者失蹤,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等,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告。

【延伸閱讀】中國“留守兒童”達6100萬 近千萬孩子難見父母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2月5日,河南確山縣雙河鎮韓樓村,留守兒童一帆從集上回來,把買來的全部年貨都擺在了桌上:3盒鞭炮、一袋煙花、一盒彩筆和一副筷子、勺子。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2月5日,一帆和奶奶一起貼福字。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2月4日,一帆站在日歷邊上,計算著過年的日子。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2月4日晚上,確定爸媽不能回家過年,一帆看上去有些不開心,奶奶逗他開心。

農歷臘月二十六,正好趕上立春節氣,陽光灑在一帆和奶奶身上,顯得很溫暖。一帆的爸媽在上海打工,沒有回到老家。一帆就和奶奶一起過年。

留守農村住寄宿學校

一帆屬猴,家住河南確山縣雙河鎮。雙河鎮處于確山縣和正陽縣交界地區,離縣城將近50公里。上學不方便,家里人就把一帆送到鄰鎮的楊店博源小學。一帆現在讀五年級,學校是寄宿制,吃住都在學校,一個星期可以回家一次,每學年收費1700元。

一帆的爸媽在上海打工,今年已經是第二次沒有回老家過春節了。全校200多名學生九成和一帆一樣,爸媽常年在外地打工,無法陪伴身邊。據《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的數據顯示,像一帆這樣的農村“留守兒童”有6100萬人,57.2%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方外出,42.8%則是父母同時外出,其中,近1000萬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

從小跟著奶奶長大

爺爺去世時,一帆還沒出生。一帆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現在一帆和七十多歲的奶奶一同生活,家里的一切都是奶奶操持。

“一帆出生后沒多久,他媽媽就出去打工了,先是去南方,后來嫌工資少,前兩年又去了上海。”奶奶說,“一帆從小跟著我,沒得過大病,身體好著呢,現在學習也好,今年數學還考了100分”。

說起孫子來,奶奶好像才能打開話匣子。關于過年,奶奶卻說得很少,“我們兩個人好過,就是這兩天嘛,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趕集不用買什么,就兩個人,吃不了多少”。

打電話安慰爸媽

去年,一帆跟著二姨去了一趟上海,坐了一天一夜的大巴車,一路上一帆暈車暈得厲害,多次在車上嘔吐。

在一帆看來,上海并不好,爸媽在上海的住處只能放一張床,還沒有家里老屋的客廳大。夏天屋里很悶,沒有空調,坐在屋里汗流浹背。房東怕浪費水,不讓一帆去洗澡。一帆在上海沒有玩的小伙伴,整天坐在爸媽的住處,哪兒都不能去。東方明珠塔、外灘一帆都沒有去過,他只是記得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過一次東西。

如今,一帆和奶奶的春節很簡單,也很清靜。白天一帆要么陪奶奶一起趕趕集,要么出門跟同村的小伙伴玩耍,到了飯點就回家和奶奶一起吃飯。一個菜,兩碗稀飯,就是他們的伙食。到了晚上七八點,一帆就抱著手機,等待爸媽從上海打電話,奶奶也坐在旁邊,等著聽兒子的聲音。一帆說,他希望爸媽能回來過年,但是不回來,他也理解。就像爸爸電話里說的一樣,不回來過年可以把車票錢省下來,寄回家給一帆上學用。

臨近除夕,爸媽的電話也比往常頻繁,有時一晚能打來兩三個,開始還是爸媽安慰一帆,后來就變成了奶奶和一帆安慰爸爸。一帆說得最多的就是“爸媽,我愛你們。”

本版采寫、攝影/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2016-02-16 06:35:32)

【延伸閱讀】英媒:中國留守兒童太多 人口販子容易得手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道 英媒稱,兆沅是在村里小賣部旁邊玩耍時不見的。焦急萬分的爺爺奶奶在當地一座廟附近的路上發現了孩子的小腳印。然后,就什么線索都沒了。那是今年1月發生的事。將近一年過去了,還是沒有任何線索。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3日報道稱,兆沅的家人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令人傷心的事實,即兆沅已經成為中國每年成千上萬被拐賣兒童中的一員。這個行當將農村貧困人家私下收養兒童的行為與專門拐騙販賣兒童的犯罪團伙聯系在了一起。警方將兆沅失蹤一案視為拐騙。

報道稱,在中國,對嬰兒和幼童(尤其是像兆沅這樣的男孩)的領養需求很大。女童可能被養大將來作為新娘。少男少女被誘騙去賣淫或到磚窯之類的薄利行業充當免費勞動力。

像許多農民工子女一樣,20個月大的兆沅與自己的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整個村子里常住人口只剩幾十個老人,磚房年久失修,路上長滿雜草。陳升寬盡可能地多回家看看。從全家福照片中可以看出他對兒子——遺傳了自己長長的睫毛和燦爛的笑容——感到多么自豪。

報道稱,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像陳升寬這樣的年輕人潮水般涌入不斷擴大的城市。這為人販子誘拐像兆沅一樣在半廢棄鄉村或城中村玩耍、但又無人照看的幼童帶來了機會。

等到陳升寬回村尋找兒子時,兆沅可能已被帶走多時。人販通常將喂過安眠藥的熟睡兒童交給年輕婦女,由后者帶上長途汽車。經過在火車站再次轉手后,幼童可能被帶到中國12萬公里鐵路網通向的任何地方。

“誘拐兒童與越來越多的人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有關聯。”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學家皮藝軍說,“農民工越多,留守兒童就越多。”

報道稱,中國拐賣兒童問題與本國的人口控制政策是分不開的。人販從計生政策執行不嚴的地區——像中國西南部的農村——誘拐兒童,然后賣到因嚴格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男性子嗣和新娘短缺的地區。在某些省份,買一個孩子的價錢比生育第二或第三個孩子所繳納的罰款都低。中國城市以及發達國家中日益增多的不孕不育現象制造了更多需求。

報道稱,這些失蹤的孩子牽動了全中國人的心。“2009年,隨著拐賣兒童現象受到公眾關注,公安部開展了全國打拐專項行動,還建立了DNA數據庫以比對失蹤兒童與父母的DNA。打拐專項行動的目標是解救被人口販賣團伙拐賣的嬰幼兒。

皮藝軍說:“警方有壓力,要提高破案效率,他們希望看到更多兒童獲救,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當人們想要知道人口拐賣情況時,警方卻不愿談論。”

自2009年起,報道的人口拐賣案件數量和被拐兒童獲救人數雙雙急劇攀升。據官方統計顯示,2009年被拐賣婦女兒童為6513人,至2013年飆升至20735人。新聞報道稱2013年有2.4萬名婦女兒童獲救,2014年為1.3萬名。

支持者們認為將收買兒童定罪將阻止拐賣。但新法律卻意外引起了分歧。在中國農村,通過非正式中間人買賣兒童有著悠久傳統。被賣兒童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拐騙來的。

報道稱,當人販子被逮捕后,部分被拐兒童回到了親生父母的懷抱,但有些被賣兒童不是拐來的,他們則因此離開了自己在這個世上唯一知道的家庭。公安部打拐專項行動有個網站,上面有數百名“獲救”兒童因無人認領而留在孤兒院。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誘拐兒童與越來越多的人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有關聯。”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學家皮藝軍說,“農民工越多,留守兒童就越多。”(資料圖片)(2015-12-04 00:14:00)

中新網11月13日電 英國《華聞周刊》日前刊載《海外華人父母,拿什么彌補跨國留守兒童》一文,該文作者給海外的華人家長提出了諸多建議,如在孩子出生的前兩三年,不要有太長時間的分離;不得不與孩子分開時,建議家長盡量保持在聽覺和視覺上與孩子的交流等。

文章摘編如下:

一次在北京和朋友吃飯,她剛從英國放假回來,感嘆說終于快要博士畢業可以回國了。讀博的第一年,女兒出生,因為自己和丈夫在英國的學業和工作實在太忙,她一狠心把女兒送回了國。

在英國讀書的近三年時間,孩子主要都是和外公外婆生活一起,她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女兒,“再不回來,女兒都快不認識我了!”朋友自嘲。我聽著心酸,沒回應,夾了一口菜就著沉默吃了下去。

做父母的有時候也是身不由己,工作中我也碰到過類似的案例,父母總是埋怨孩子和自己不親,感覺和孩子有距離感,提起孩子時也經常帶有一絲內疚感,總覺得想要補償他們。細問下去會發現,他們都是在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里給予了極少的陪伴時間,與孩子不在一個城市,甚至不在一個國家生活, “那短短幾年的時間好像后來怎么都彌補不回來了。”一位母親這么對我說。

每次面對這樣的父母,我總是不忍心指責他們,他們顯然知道早期的陪伴對于親子關系和兒童心智成長有多重要,可或許總是存著僥幸心理,覺得之后有的是時間彌補,于是錯過了和孩子最好的互動和建立關系的時間。

這些孩子有點像國外版的“留守兒童”,父母在國外工作,把孩子留在國內和其他親戚一起生活。這種情況其實并不少見,因為工作和學業的關系,這樣的分離也很難避免,我們能做到的是盡量讓分離所造成的遺憾和焦慮降到最低,盡量減少親子問題,保持良好健康的親子關系。

孩子出生的前兩三年,母親的陪伴和照顧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非常重要,強烈建議家長在這開始的幾年里不要有太長時間的分離。

孩子會通過和母親的互動,包括哺乳、簡單對話、觸覺聽覺視覺等方式與母親建立一種安全并扎實的依戀關系,為孩子之后的認知、情緒和社交能力的培養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礎。

如果不得不與孩子分開,建議家長盡量保持甚至加強簡單對話,在聽覺和視覺上與孩子的交流。簡單的語言對話和視覺表情上的互動可以通過每天按時視頻來達成,讓孩子每天都可以看到父母,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體貼。

在聽覺方面,可以定期語音讀一些適合孩子聽的睡前小故事,把它們錄下來,傳給孩子聽,讓孩子熟悉并且依賴父母的聲音,用這樣的方式保持陪伴。

父母工作在外,孩子經常和家里的老人一起生活,老人(尤其是外婆)會暫時替代母親的包容角色(Containing figure),陪伴孩子讓其有一種安全感。但老人的教育方式畢竟不同,一些舊觀念會讓他們過分溺愛孩子,因此無法避免地會與孩子父母產生分歧。

建議父母和老人及時溝通,并且制定好計劃,尤其是飲食、購買玩具以及一些行為準則方面,一定要和老人約定好,甚至可以書面寫下來,時刻提醒他們不可以過分放縱孫子孫女。

另外,孩子在3-6歲期間,父母可以利用好幼兒園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角色,它讓孩子有機會和他人接觸,老人的關注和過分呵護也可以逐漸減輕。

建議家長及時和幼兒園老師或者校長溝通,讓他們了解家庭的現狀,做到及時和家長匯報近況以及及時解決和面對問題。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甘肅省隴南留守著這樣一群孩子,暑期他們不能跟大城市里打工的父母團聚,留在家鄉。沒有IPAD、沒有游樂園、沒有父母的疼愛,陪伴孩子的只有大山和村里的老人。傍晚,村頭小河邊的草地上,四個男孩在瘋狂地追逐打鬧著,期末考試結束,雖然學校還沒正式放假,但他們已經完全進入了暑假的狀態。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2015年的7月初,攝影師劉飛越第三次來到甘肅隴南山區。他挨家挨戶地把洗出來的照片親手送給了他拍攝過的孩子手里。同時也記錄下了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夜里,住店的老人和孩子聚集在院子角落觀專注的看86版西游記。兩天后學校放假,他們會離開學校回到20公里外的老家。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5年級的瑞娟喜歡畫畫,她畫了一張父親的肖像每天都帶在身上,裝到衣服兜里紙角已經磨破,想父親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這幅畫。她的父親在新疆建筑工地打工,過年的時候才回來,母親暑假后也會去新疆打工。這樣瑞娟只能和弟弟一起生活相互照應。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傍晚村頭的樹林里兩個女孩在玩手機。這個鄉鎮,有的孩子小學都沒有畢業就出去打工了。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7月10日學校開始放假,4年級的雪艷在找自己養的貓咪,她要回20公里外的老家把貓咪一起帶走。她找了半個多小時也沒找到,只能先回去,等姐姐過幾天再來把貓咪帶回去。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中午太陽暴曬,老黃費了好大勁才發動起樹底下存放的摩托車,他綁好行李,帶著常年照看的兩個孫子離開了住的店,駛往20公里外的家鄉。學校附近住宿的老人和孩子每學期每人250元住宿費。由于學校開學新增加了七年級至九年級,這里的房租已經開始漲了。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幾個小學生徒步從學校回家,學校距離家大概20公里,他們抱著的紙箱里是學校發的暑假期間的營養早餐。一個四年級的學生說,營養早餐已經吃了四年了,每天吃的都是一樣,沒有換過種類。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70歲的老人徒步來接孫女回家,山路崎嶇老人擔心孫女的安全。兩位女生抱著營養早餐已經徒步走了十幾公里。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暑假開始了,兩個男孩在打麥場玩耍。收拾干凈麥場后過幾日就開始收割麥子了。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一個男孩爬到麥場的木架上玩耍,他開學后就上七年級了,是學校的第一批七年學生。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假期,強強和哥哥來到野地里玩耍,他連根拔起開得正艷的黃色野花玩耍。他的哥哥六年級還沒有畢業就已經不上學了,他還有一個姐姐,三個兄妹由爺爺奶奶看管,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超娟和哥哥、姐姐、奶奶放假后回到了老家,和爺爺團聚了。家距離學校20公里,奶奶在學校為三個孩子做飯。合影中最應該在場的父母卻不在,他們的父母目前在新疆建筑工地打工,只有過年的時候回來。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三個男孩在草叢里玩耍,還有幾個調皮的男孩在河邊玩水,另外還有男孩從陡峭的山體上奔跑下來。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超娟和村里的小伙伴來到山里采他們最喜歡的馬蓮花(這種花被當地的孩子這么叫),超娟回到家用砍柴刀修剪花枝,準備插入一個塑料瓶里。這使我想起兒時的童謠“馬蓮花,馬蓮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 這句童謠伴隨著每個中國孩子的童年,流淌在每個孩子內心的最柔軟處。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有機會需要多跟孩子溝通交流,帶給他們充滿愛的童年。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威威上小學六年級,開學不打算上學了,說不想上學,他也沒想好未來的打算。他的父親在山東打工,母親在北京打工,由爺爺奶奶帶大。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花兒美麗芬芳擁抱著陽光,在大山里陪伴守候著孩子們。威威把精心采來的一束鮮花野花插到一個木頭柵欄門上,這是他們家的新房子,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這房子也一直沒人住,木頭柵欄門上的鎖有些生銹。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超過6000萬人,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愛來呵護。(2015-08-17 16:38:12)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在山西省萬榮縣西村鄉西村村,今年8歲的張康博(左)和爺爺張志全及奶奶李便英在村里的玉米地里(7月30日攝)。張康博的父母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家一次。近年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集中。他們中的很多人將孩子交由家中年邁的老人來照顧,有的一年難得回家幾次,有的甚至“一去多年”不回家。據全國婦聯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總體規模仍在擴大。希望父母多回家是孩子們共同的心聲。山西省萬榮縣太賈村11歲的暢林姣說:“和爸爸媽媽天天在一起,是我最大的愿望。” 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在山西省萬榮縣解店鎮太賈村,今年5歲的暢軒堤(左二)和2歲的弟弟暢軒睿及爺爺奶奶在村里(7月30日攝)。暢軒堤和暢軒睿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近年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集中。他們中的很多人將孩子交由家中年邁的老人來照顧,有的一年難得回家幾次,有的甚至“一去多年”不回家。據全國婦聯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總體規模仍在擴大。希望父母多回家是孩子們共同的心聲。山西省萬榮縣太賈村11歲的暢林姣說:“和爸爸媽媽天天在一起,是我最大的愿望。” 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在山西省萬榮縣解店鎮太賈村,今年11歲的陳一瑋和爺爺陳吉勤在村里的水塘邊(7月30日攝)。陳一瑋的父母在外打工,從1歲起就跟著爺爺一起生活。近年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集中。他們中的很多人將孩子交由家中年邁的老人來照顧,有的一年難得回家幾次,有的甚至“一去多年”不回家。據全國婦聯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總體規模仍在擴大。希望父母多回家是孩子們共同的心聲。山西省萬榮縣太賈村11歲的暢林姣說:“和爸爸媽媽天天在一起,是我最大的愿望。” 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教育部:農村留守兒童可優先寄宿就餐

在山西省萬榮縣西村鄉西村村,今年10歲的衛一佳(左一)和4歲的弟弟衛書楠及爺爺奶奶在院子里(7月30日攝)。姐弟倆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通常一年才回一次家。近年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集中。他們中的很多人將孩子交由家中年邁的老人來照顧,有的一年難得回家幾次,有的甚至“一去多年”不回家。據全國婦聯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總體規模仍在擴大。希望父母多回家是孩子們共同的心聲。山西省萬榮縣太賈村11歲的暢林姣說:“和爸爸媽媽天天在一起,是我最大的愿望。” 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京報 2016-02-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电影 | 亚洲欧美v人片在线观看 | 婷婷婷国产在线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嗯嗯嗯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