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 貪腐“網絡化”:既是反腐的新挑戰,也是反腐的新機遇
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曝光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通報顯示,當前“四風”問題手段更加隱蔽,有穿上“隱身衣”、躲進“青紗帳”的跡象,出現了許多新變種。紅包“電子化”,禮品“網絡化”;“遠離視線”公款吃喝,“閃轉騰挪”報銷費用;虛列虛增套資金,巧立名目發福利;公車搞“借”“靠”“占”,私車“公養”等現象層出不窮。結合前段時間各地查處“四風”的情況來看,“四風”問題依然樹倒根存,極易反彈回潮,正風肅紀仍需發力加壓。(中國紀檢監察報6月8日)
隨著我國互聯網事業的不斷發展,各種互聯網轉賬交易支付平臺的普及面也越來越大。特別是許多互聯網公司的交易平臺應用面越來越廣,互聯網上的資金流轉已經不局限于銀行轉賬這種單一的形式,而是出現了紅包、代為支付等多種偏向于隱性的資金流轉形式。而正因為這些流轉形式具有公司交易性質,很多時候可以不通過銀行這個反腐高壓區,于是“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貪腐官員收錢的重要手段,很多貪腐官員已經把“網絡腐敗”作為主要貪腐途徑。
現階段中央對于反腐抓的力度很大,查處貪腐官員收禮問題時可以用的技術手段也在逐步增加。面對送現金、銀行轉賬、送昂貴物品這種“傳統”的送禮方式,紀檢機關可以通過查貪腐官員的個人及親友銀行記錄、搜查等方式查找出他們收取的財物。也就是說,紀檢機關想要查處通過非網絡公司手段收禮的貪腐官員,還是比較容易的。但紀檢機關想要查處通過網絡手段收禮的貪腐官員,就沒那么簡單了,至少會面臨三個障礙:
1.許多有充值及交易功能的網絡軟件依然沒有全面實現實名制。貪腐官員可以隨意的建立賬號,然后通過這些并沒有進行實名認證的賬號收受賄賂。因為賬號沒有經過實名認證,所以很難發現貪腐官員持有的此類賬號上擁有大量資金。而且就算行賄者供述向貪腐官員進行行為的事實,也難以證明此類賬號的持有者是貪腐官員,如果其本人抵死不認的話,很難取得突破口。
2.網絡賬號買賣比較容易,使用方面相對獨立,無視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即使是需要進行實名認證的網絡軟件,貪腐官員也可以選擇購買一個其他人注冊的賬號,來掩蓋自己的真實身份。因為網絡賬號使用并沒有地域上的限制,貪腐官員可以選擇購買與自己毫無關聯的人的賬號來作為受賄據點,雖然有原賬號主人找回賬號的風險,但也畢竟降低了貪腐官員受賄被發現的風險。甚至行賄人也會選擇直接向貪腐官員贈送有大量金錢的賬號的方式進行行賄,因為注冊人是行賄人自己,這樣的話既便于繼續行賄,也便于在東窗事發時多一個狡辯的理由。
3.純粹通過公司交易平臺進行消費可以不在銀行留下轉賬記錄也不會留下現金提取記錄。許多網絡公司的交易軟件擁有直接虛擬支付的功能,可以直接用軟件上的資金購買物品,不經銀行進行轉賬。雖然網絡公司這么做本意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市場范圍,但卻很容易被貪腐官員所利用?,F階段許多貪腐官員即使收了很多的錢也不敢使用,就是因為無論是通過銀行轉賬還是現金直接購買,都容易留下痕跡,導致被查出犯罪事實。而通過網絡軟件支付的話,這些傳統的痕跡就被消除了,使得他們可以堂而皇之的使用贓款。
既然網絡軟件有這么多的漏洞,那我們是否可以從軟件本身下手,來遏制腐敗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雖然現在網絡巨頭們特別是騰訊的網絡軟件資金管理功能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容易被貪腐官員利用,但畢竟已經有了龐大的受眾。我們不可能因為其有被用來腐敗的風險就將其一棒子打死,會影響到許多正常使用軟件功能的人。并且沒了這一腐敗途徑,腐敗分子照樣會想到其他的辦法。紀檢機關應當做的,是利用這一途徑,順藤摸瓜,打擊腐敗分子,凈化社會環境。
雖然說網絡軟件資金流轉很多方面都增加了反腐的難度,但也不是對于反腐完全都是負作用。首先,網絡上的一切活動都會留下相應的記錄,雖然沒有銀行方面的記錄,但網絡公司本身的記錄還是有的。雖然僅有登記人姓名沒有難以作為直接證據,但也可以查明具體的資金流向和金額,獲得更多的線索。
再者,雖然網絡公司本身的資金轉移和交易記錄是以登記人為記錄人的,可能會被貪腐官員利用這點掩蓋自己身份。但上面記錄的使用IP地址卻是真實的IP地址,一般的貪腐官員是沒有這個技術更改IP地址的,如果請專業黑客掩蓋IP地址的話又會留下更多的人證物證,反而更容易讓紀檢機關順藤摸瓜找出真犯人。
所以,面對現在“網絡腐敗”泛濫的嚴峻形勢下,紀檢機關應該強化自己的技術偵查手段,利用腐敗官員進行網絡交易時必然會留下記錄的特點,對PC本身和他們所使用的網絡軟件進行監控和偵查,就很容易化劣勢為優勢,讓貪腐官員們面企圖用來自保的網絡貪腐賬號成為他們的墳墓。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江油市人民檢察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