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富民產業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產業概念和形態。中國農業資源多元、產業多樣、文化多彩,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豐富的農產品需求提供了物質基礎,形成了農耕文明傳承的深厚積淀,也為在農業內部保障農民就業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這是理解和把握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所提出的“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一把鑰匙。
現階段提出“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和重要的實踐價值。經過長時期的傳統農業轉型與工業化積累,中國已步入工業化后期,農業產業的內涵與外延發生了巨大變化。新階段的農業產業,以大資源觀為先導,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資源以及現代技術工具等新興要素;以大食物觀為牽引,開辟面向滿足城鄉多樣化食物需求的多元生產渠道;以大農業觀為指向,通過創造和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價值、分享產業效益,增加廣大鄉村地區農民在農業內部的就業機會,拓展收入來源。從需求側來看,城鄉居民對農業的需求全面升級,從對傳統的肉蛋奶蔬果等食品的需求拓展為對草地、沙地、海洋、微生物等全方位、多途徑開發所形成的“大食物”的需求,從單一的物質產品需求衍生觀光旅游、文史教育等非物質產品需求,為發展以鄉村聚落為載體、以產業融合為特征、以農民共富為目標的鄉村富民產業奠定了日益堅實的市場基礎。與此同時,從供給側來看,中國鄉村富民產業發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產品業態單一、品質不良、品牌不響、效益不高等問題。總體上看,“富民”效果相對有限,鄉村富民產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是事關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既涉及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業安全,又涉及農業產業效益和從業者增收保障;既需要發揮比較優勢、優化鄉村產業布局、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又需要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完善利益分配關系、調整革新生產關系;既要求立足國內把握產業安全主動權,又要求放眼全球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抓好新階段的鄉村富民產業發展,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等統籌兼顧理念思想,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積極穩妥、循序漸進處理好有關關系和重大問題,厚植發展根基,實現突破創新。
總體上而言,發展鄉村富民產業,需要處理好六大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糧食生產和富民產業的關系。糧食是保生存、保安全、保根基的產業。面對人多地少的基礎條件以及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必須牢牢守住的底線。2024年,中國糧食產量邁上7000億千克新臺階,下一步要千方百計穩面積、穩產量、穩政策,鞏固糧食供給保障能力,深入推進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在解決好全國人民吃飯問題與農民基本收入保障問題的前提下,一手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挖掘糧食產業本身的富民功能;一手抓好鄉村富民產業來實現經濟發展,保效益、保就業、保增收。立足大資源觀、大食物觀、大農業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特色食品、特色手工業等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提升農業產業綜合效益,促進糧食生產與鄉村富民產業的有機結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建設優勢產業集群,實現增產增收有機統一,形成糧食生產和鄉村富民產業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二是要處理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是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重要途徑與抓手,必須發揮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作用。市場是驅動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應當充分尊重產業成長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鄉村富民產業依賴獨特的資源稟賦,生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產業間的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產業的融合、產業鏈的延伸、供應鏈的保障、價值鏈的提升和利益鏈的完善,都應該由市場主體主導。與此同時,政府既在宏觀維度擔當推進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均衡發展以實現共獲、共享、共贏、共富的重任,又在微觀角度具有引導產業發展的行為取向。要將優化政府的規劃引導、產業布局、政策支撐、統籌協調和公共服務職能與尊重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有效結合起來,為鄉村富民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是要處理好充分就業和提質增收的關系。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不斷通過應用前沿的機械技術、生物技術、數字技術等提升生產效率。這本質上是一個減少勞動力的過程。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要求下,必須帶動留在農村內部的廣大勞動力就業增收,這有賴于鄉村富民產業增加就業容量。鄉村富民產業不僅聚焦于農產品生產端,更串聯加工、營銷、流通、品牌塑造等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提供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形成更多新產業新業態,在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新增長點的同時吸納更多的農民就業。此外,要將發展鄉村富民產業置于國民經濟發展全局下思考,關注鄉村富民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之間的聯系,通過工業化、城鎮化持續創造更多非農就業機會,使農民就業增收與產業提質增效的雙重目標在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實現協調并進。
四是要處理好企業引領與農戶主體的關系。企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方式變革的重要特征之一。農業龍頭企業能夠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是創造和應用新的生產理念、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的開拓者與主力軍,在經營管理、科技研發、人力開發、資源配置和危機處置等方面具備突出優勢,在培育新產業和新業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業龍頭企業是中國實現由“大國小農”向“大國大農”格局轉變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2023年,中國生豬出欄量約7.27億頭,其中,牧原集團出欄6382萬頭,溫氏集團出欄2626萬頭,新希望集團出欄1768萬頭,集團企業成為穩產保供的重要力量。企業的先天優勢決定了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核心任務是輸出從0到1的新突破,而此后則需要依托數以億計的普通農戶實現從1到100的大發展。“新突破”與“大發展”之間離不開完善的聯農帶農機制的串聯作用。一方面,要通過“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方式形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要素、服務、勞務等不同聯結方式的創新組合,形成“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另一方面,要提升從業者綜合素質,重點培育工匠型、創新型、復合型、管理型人才,奠定農戶與企業聯結的人力資源基礎,使企業與農戶形成緊密型利益共同體,共享鄉村富民產業發展紅利。
五是要處理好城市賦能與鄉村升華的關系。鄉村富民產業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是城市反哺農村、農村支持城市這一良性互動關系的集中體現。一方面,推進城市資源要素下鄉。要在尊重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導入城市優勢資源,引導社會資本在農村的投資“投到點上”,促進農村突破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短缺瓶頸的制約,在應用現代優質資源要素獲取投資收益的同時,吸納農民進入現代化發展軌道,使農民實現收入水平與人力資本的全面提升,彌合城鄉發展差距。同時,地方政府要積極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優化政策供給體系,積極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提升城市資源要素下鄉的吸引力與要素回報,確保其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長期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另一方面,鄉村需要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瞄準城市需求,依托本地特色資源,發揮鄉村多重功能,重新發現和深度挖掘鄉村資源價值。通過多元化的食物供給、宜居宜游的自然環境、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新實踐,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為城鄉融合發展做出產品貢獻、生態貢獻、文化貢獻,打造現代化的物質與非物質特色產品供應鏈,實現鄉村富民產業價值最大化。
六是要處理好國內保障與國際市場的關系。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與產品競爭能力,是中國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對國內而言,鄉村富民產業擔負著保障糧食安全、開辟多元食物來源、弘揚鄉土文化的重任。需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鄉村富民產業,提升產品數量、品質和附加值,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與現代化發展。對國際而言,鄉村富民產業要適應全球化浪潮以及國內農產品市場結構變革與競爭加劇的形勢,逐步暢通農產品特色出口通道,使園藝產業、畜禽養殖業等產業中具備競爭優勢與潛力的產品高質量“走出去”,滿足全球市場需求,為全球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產品選擇。同時,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等方式加強國際合作,吸引全球要素資源,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優質品牌的獨特性,以差異化競爭策略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謀求一席之地。
在全球農業生產與貿易格局深刻變化、國內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必須將發展鄉村富民產業作為長期重大戰略來抓,深刻認識其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的重要作用。要堅持開拓創新、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原則,立足資源條件構建多元化發展模式,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強化社會力量支持,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各類發展主體的動力與活力,破除資源要素短缺、流動不暢等體制機制障礙,做好鄉村富民產業發展這篇大文章。
作者介紹:張紅宇,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涵蓋農業和農村經濟政策、農村產權制度和農業宏觀管理等。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25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