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耕地保護放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中來考量”的重要戰略指示精神,2024年9月4-5日,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中國化工環保協會在河北省雄安新區舉辦“第三屆耕地保護與鹽堿地綜合利用大會”。與會專家圍繞當前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利用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暢所欲言、建言獻策。以下部分為專家發言整理,供讀者饗用。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構建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未來一個時期的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提出了明確要求。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重申要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搞好農業生產,確保今年糧食再獲豐收。這為我們召開這次大會提供了深刻背景,也是我們做好耕地保護和鹽堿地改造工作的基本遵循。借此機會,我想結合會議主題,講三點看法。
一、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糧食安全大家都很關注。今年糧食生產能否實現預期目標,事關重大。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具備強大的糧食生產能力。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95億噸,實現了“二十連增”。糧食人均占有量超過493公斤,遠超國際社會公認人均占有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今年我國夏糧增產72.5億斤,全年產量有望繼續增長。大米、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國內自給率一直維持在95%左右,大豆自給率兩年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正是因為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得到了保障,我們才有了從“吃飽”到“吃好”、“吃營養”、“吃健康”的底氣,有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可能。
但從長期態勢來看,糧食供需仍處于緊平衡狀態并沒有緩解。近期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24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2023年約有7.33億人面臨饑餓,相當于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全球消除饑餓的步伐不進反退,食物不足水平倒退15年,相當于2008-2009年間水平。我國雖然從總體形勢上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供需不平衡是常態化表現。一方面,進出口貿易不均衡。去年我國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進口量達1.62億噸,其中大豆進口達9941萬噸,全口徑糧食對外依存度已達18.9%。棉花、糖料等資源性農產品進口量相當于國內生產量的30%左右。去年肉類進口量738萬噸,對外依存度7.4%。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大國,按全部農產品進口數量觀察,農產品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30%以上。我們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與憂患意識,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保持清醒與警惕,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飯碗,“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要求絕不能改變。另一方面,居民營養缺乏和供給過剩問題并存。從大食物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居民對蛋類、奶制品等食物的消費量仍低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攝入量,而谷薯類食物的攝入量偏高,尤其農村地區谷薯類消費量更高,膳食結構不合理,食物供需不匹配,城鄉差異大等現象顯著。糧食事關生存、發展和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問題,始終是農業風險管理的頭等大事。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再次聚焦糧食安全討論相關問題,意義十分重大。
二、耕地是糧食安全最重要基礎
構建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制度,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些重要論述我們耳熟能詳。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部署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建立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扛起了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算經濟賬,更算政治賬,算眼前賬,更算長遠賬。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明確責任保面積、保產量,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通過一系列硬措施、硬責任、硬要求,初步遏制了耕地減少的態勢,2023年實現耕地凈增加47萬畝。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需要在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的基礎上,持續釋放一系列積極因素,使我國的糧食安全有穩定的耕地基礎和能力基礎。
一是提升耕地的質量。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試點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加強改善土壤肥力、節水、節肥、節藥等技術的轉化應用,做到用地養地結合,致力于耕地等級提升,增強糧食產出能力。
二是優化耕地的生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設生態“糧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擦亮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三是挖掘耕地的潛力。發掘新增耕地空間,更要充分開發耕地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有5億多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是極為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實踐中,已有大量的“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成功案例,要總結推廣,這次大會就是很好的學習借鑒機會。同時,根治土地撂荒現象,潛力也很大,需要高度重視。
四是非耕地的利用。隨著食物消費升級居民食物消費數量和種類增加,以關注總量安全為主的糧食安全觀正向多元大食物安全觀逐步轉變。農業食物系統向更加高產高效、營養健康、環境可持續、更具韌性、更具包容性的目標轉型已成為國內外共識。大食物觀的背后是大資源觀,我們既要關注口糧供給能力,向農田要食物,也要向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五是耕地的拓展。進一步加強農業對外合作,高度重視“一帶一路”、中非合作、南南合作,通過租賃、入股、合作等方式開拓利用全球農業和耕地資源,拓展糧食生產空間,增強糧食供給韌性。
三、提升新質生產力是根本保障
隨著傳統要素資源以及工具手段對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的作用越來越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發展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在耕地和非耕地資源保護、利用、拓展方面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潛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鮮明的階段性、創新性、開放性、未來性特征。我們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創新性配置多種資源要求,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統籌強化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保障國家糧食食物安全提供新的理念,開拓新的路徑,實現新的躍升。
一是廣泛應用數字技術。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傳感器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實現對耕地的全面、精準、實時監測和管理,為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提供更準確、可靠的數據支持,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二是創新運用生物技術。利用植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和土壤-植物-微生物聯合生態系統污染治理等方法改良土壤、修復耕地,提高耕地等級,增強耕地產出能力,提升可持續發展潛能。
三是充分利用設施技術。通過人工合成模擬自然環境,綜合利用沙漠、森林、草原、海洋和空間資源,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垂直農業、立體農業、都市農業,拓展利用無土栽培技術,發展植物工廠,最大化實現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與空間拓展。充分利用非耕地資源,鞏固提升資源要素的產出和保障能力,在保障綠色生態高品質農業生產及非耕地農業生產中拓展設施技術應用場景。
四是錨定發展未來技術。未來農業將是一個高度數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系統。通過根植于前沿科技的發展與突破,促使農業元素與工業技術互相融合的未來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耕地等自然資源對糧食和農產品產出的制約,挖掘發展潛力。通過研發細胞培養肉、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食物,克服和緩解對耕地等資源要素的依賴,推動“未來食物”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
總之,新質生產力為耕地保護、質量提升和生態環境維護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它最大限度地將每一寸耕地、非耕地資源都得到合理利用,使有限的自然資源生產出無限的農產品,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得到最大保障。推動我國農業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由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因而具有革命性意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也賦予了糧食安全新的時代內涵,要求我們要準確把握新形勢,發揮優勢,補齊短板,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夯實基礎。
(作者:張紅宇系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來源:“第三屆耕地保護與鹽堿地綜合利用大會”現場實錄)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