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2011年至2015年,國家采取各種措施讓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1億多人,貧困發生率也降低了11.5%。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上學難、就醫難、行路難、飲水不安全等問題逐步緩解,但是當前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貧困問題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短板”。
當前國家提出精確瞄準、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大力實施精準扶貧脫貧工程,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改“全面發力”為“有的放矢”。從產業、旅游業、電商、資產收益、科技、轉移就業、異地搬遷、健康、生態保護、兜底保障、社會扶貧、教育扶貧等12個方面,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入手,確保做到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筆者認為,12個方面涉及到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科技等多項內容。
物資是基礎,智力是保障,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貧困戶是扶不起的“阿斗”,一些人是開水不怕死豬燙,想依靠國家的脫貧政策不用動手,當懶人。一些人是依賴“貧困”帽子思想,認為有了貧困這頂帽子,怎么樣也能享受到國家的特殊幫助,怕脫了貧困的帽子就沒有待遇。筆者認為,外力再強大,內心不給力,再多的物資基礎也不起作用。扶貧更要扶思想,讓智力保障、思想基礎發揮能動作用,充分調動脫貧的積極性和貧困戶改變內在動力。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讓勤勞勇敢的中華優秀傳統再次占領思想高地,鏟除懶惰思想、依賴思想。同時積極營造“扶思想”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讓社會和民眾積極參與到貧困地區的文化、教育建設,讓思想、文化、教育全面發力,為脫貧工作提供智力保障和思想基礎,與物質基礎、科技手段等多種方式一起發揮作用,確保貧困戶在脫貧工作中,思想上不掉隊、行動上不落后,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協力前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