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里,49.2%的受訪者認為當下人們的儀式感減弱了,32.1%的受訪者認為增強了。79.8%的受訪者表示生活中儀式感重要。(12月13日《中國青年報》)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雅稱,古老的中國更是一個講究“儀式感”的國度:讀書人啟蒙要拜圣人孔夫子和塾師,木匠入行要拜祖師爺魯班和師父,學生意要拜陶朱公或財神菩薩……“拜師”是手工業、服務業和娛樂業等多種行當的職業民俗。其實,“儀式感”在生活中處處存在:生孩子要辦滿月酒,結婚要舉行婚禮,修高樓需要奠基儀式,學業結束時需要畢業典禮,人死后需要舉辦追悼會……這些儀式即使在 “破四舊”的文革時期后仍然頑強地保存下來。這就證明了“儀式感”在國人心目是如何地根深蒂固。
人生需要一些必要的“儀式感”,特別在當今這個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的社會里,“儀式感”顯得尤其重要:
首先,舉行必要的儀式,是對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的繼承,有助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逢年過節,擺上三牲,焚香祭祀,面對著神龕,率領全家老小向祖宗牌位畢恭畢敬地叩三個響頭,向祖先回報一下當今的生活,祈禱一下未來的向往,這何嘗不是家風傳承的最好時刻?每周一晨讀時,大的機關單位和學校舉行升旗儀式,向國旗行注目禮,唱國歌,這不是有助于培養愛國情感么?
其次,舉行必要有儀式,有助于培養人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人禮”似在告訴年輕人從此邁入了需要更多自尊、自立、自強的成年階段;“結婚典禮”則在告訴婚姻雙方從此成家當主人了,需要擔負起一個家庭的重任,既要為養育下一代做準備,也贍養老人了;“入職儀式”則在提醒當事者從此要盡職盡責,做一個有職業道德的人。像陜西某醫院的護士長助理何菁所說:“(護士)入行儀式對年輕護士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參與授帽儀式幫助他們理解了護士行業的神圣職責與肩負的使命,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去。”
最后,舉行必要的儀式能讓生活過得更慢些,能給人們留下更多值得回憶的時刻,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此外,舉行必要的儀式還是順應民心之舉。去年11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益派咨詢對1926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剛參加工作時,70.7%的受訪者贊同有入行儀式,74.5%的受訪者覺得入行儀式對增強愛崗敬業有幫助。今年的調查則顯示“79.8%的受訪者表示生活中儀式感重要”。
當然,舉行必要的儀式并非是對傳統儀式全盤照搬,更不把儀式與形式混為一談,而是需要慎重地甄別,去偽存真,有選擇地發揚傳統儀式中的精華,并給它賦予新的意義和文化內涵,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
作者地址: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泉塘中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