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棠樾,餓死情愿”……這是在古徽州流傳很廣的一句民諺,小時候就經常聽老一輩人說,只是不解其中的含義。后來一次機會,我邀請三朋四友自己駕車來到了徽州,來到了黃山腳下這個早有聞卻不知其含義的古村落—唐模。一個1400多年的古村落,始建于唐,繁盛于明清,“天人合一擇善而居德治政通人和賢能輩出盛唐風范,儒賈相成地靈人杰正氣孕育忠孝千古流芳水印唐模”;恰如其分。
我們一走進唐模村,就被眼前一棵奇特的大樹所吸引。枝繁葉茂,樹枝上還飄著一根根紅絲帶,在我納悶之際,導游的巧妙講解使我走出了疑惑。1992年因拍攝電視劇黃梅戲《天仙配》而得名,在劇中老槐樹開口說話,成就了善良的董永和美麗的七仙女這段美好的姻緣,從此這段美麗的故事廣為流傳。于是這棵有著400多年歷史的老樟樹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樹”的美譽。所以,到唐模旅游的情侶們都喜歡在老槐樹下許下美好的愿望,并把寫有雙方姓名的紅絲帶綁在老槐樹上,意為雙方從此“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槐樹蔭
老槐樹的前方有一座三層高的亭子,造型優美、獨特,名為沙堤亭又名八角亭。在徽州有個說法“揚州的女人最美,徽州的風水最好”,古徽州是個講究風水的地方,建村莊時必建水口。“水口”決定著一個村落的興衰,許多宗族往往在此造橋、臺、樓、塔、塘以鎮之,進入水口就算是進入該村的地界了,這座沙堤亭便是唐模村水口的標志。它建于明正德年間,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在唐模村青石鋪成的古驛道上,矗立一座古牌坊,“天下牌坊數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指的歙縣的許國八角石坊,另外半座就是唐模的這座建于清康熙年間的沖天古石坊——“同胞翰林坊”巍峨高大、古樸典雅。唐模許氏兩兄弟許承宣和許承家在康熙十五年和二十四年分別考中進士并被皇帝欽點為翰林,康熙皇帝為表彰其兄弟二人同中進士、同朝為官,恩準其建造“同胞翰林坊”。在一個小小的山村里,十年之間,兄弟二人連中兩榜,都被同一個皇帝點為翰林,可謂世所罕見,今天走在這座牌坊下,我們仍然可想象出當時唐模村沸騰的程度。
檀干園鏡亭
進入唐模,撲面而來的是古樸典雅、安詳寧謐的徽派水口園林,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皖南最大的私家園林檀干園了。檀干園因遍植檀樹和紫荊而得名,素有“小西湖”的美稱。古木參天、有亭翼然;“鶴皋精舍”恢宏大度,氣宇軒昂;荷葉田田,丹桂飄香。檀干園內有桃花林,白堤、玉帶橋、三譚印月、響松亭、湖心亭、鏡亭等勝景。徜徉在園內同樣可以欣賞到“斷橋殘雪”、“平湖秋月”、“三譚印月”、“曲院風荷”、“柳浪聞鶯”、“蘇堤春曉”等美景。相傳清嘉慶年間,唐模村人也是有名的徽商許以誠在蘇浙皖贛一帶經營三十六家典當鋪,獲利甚豐。母因子貴,在山村里過了一輩子的母親聽說杭州西湖很好玩,就向兒子提出了要游覽西湖的愿望,許以誠想老母年事已高,徽州距杭州路途遙遠,長途跋涉,車馬勞頓,恐老太太力不能支。為了滿足老母夙愿,富商孝子許以誠出巨資,模擬杭州西湖風景,建造了這個“小西湖”,經歷三年零六個月才竣工,實現了母親的愿望,此事名揚四方,在民間一直相傳至今。正所謂:西湖西邊小西湖,孝子孝母大孝心。
鏡亭是小西湖的中心,四面環水,亭內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鑲嵌有蘇軾、朱熹、倪云路、趙孟頫、文征明、米芾、董其昌、黃庭堅、蔡襄、查士標等十八方宋、元、明、清時代書法名家的書法碑刻,正草隸篆諸體皆備,林林總總,蔚為大觀, 仿佛是一座新安碑園。置身亭中既可飽覽四周勝景,又可感受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鏡亭真跡藏碑是唐模村鎮村之寶。據說曾國藩在徽州鎮壓太平軍時發現了這些寶貝,想把它盜走,終因體積太大笨重而罷手。
唐模古村落
唐代銀杏樹是唐模村的一大奇觀,這棵古銀杏樹距今已經有1370多年了,相傳為唐模的始祖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后裔汪思立所植,大樹粗至要十幾個人才能合抱,令人稱奇的是,歷經滄桑,壽逾千年的這棵古樹,不僅依然郁郁蔥蔥、而且金秋時節,碩果累累。徽州民間一直有千年古樹成精、“白果仙翁”的美妙傳說。由此這棵古樹也成了唐模建村的標志。
站在高陽橋上觀賞唐模水街,恰如欣賞舊時南京的秦淮風光;一條清清的檀干溪穿街而過,村人依岸而居,兩岸近百幢徽派民居,白墻青瓦,倒映水中,在長不過一公里的水面上,兩岸之間以十座石橋勾連,十橋風格形制各不相同,有的像蜈蚣、有的像玉帶、有的單孔、有的雙孔、有的平板、有的突起……“十橋九貌“是唐模獨特的一道風景線。水街河岸用紅巖石砌成,路面用茶源石鋪筑,特別是沿街一片避雨長廊和廊下臨河設置的“美人靠”,既供往來行人遮風避雨,小停憩息,更讓村人鄰里說古談今,晨昏相聚;古韻悠悠,如入畫屏。穿行古街,給人一種原汁原味的快感;坐在“美人靠”上,憑欄望水,別有一番置身明清古風物之感,真可謂:一水通煙留月,四時掃石看花。駐足唐模水街,雖無落葉西風瘦馬,自是小橋流水人家,全村同在畫中居。
游覽唐模,我不能不被唐模的文化所吸引。一進村口,我們便感受到唐模的風水文化,檀干溪穿村而過,水口與園林布局之精美相得益彰,檀干園“小西湖”的忠孝文化,乃至于使我們印象最深的科舉文化。在唐模村、在許氏一門,竟然出了三個朝廷翰林,其中康熙年間的許承宣、許承家同胞兄弟皆考中進士,亙古未見。許承堯,是唐模村的第三位翰林,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代翰林(末代翰林),他是清末光緒甲辰年最后一科進士,曾官至翰林院編修,是倡導現代文化、男女同校、傳播敦煌文化的第一人,被譽為“晚清南國詩杰”。在唐模的“許承堯故居陳列館”可以看到介紹先生的生平、著書、書法,并可一瞻一村三翰林(許承宣、許承家、許承堯)之風采,不知不覺地領略了徽州深奧的徽文化……
唐模的“唐代銀杏樹之奇、水街溪流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名家書法石刻之雅、同胞翰林坊之特、一村三翰林之譽”……令人陶醉,流連忘返。
唐模水口融山水、田園、古村落為一體,在徽州水口中形成了獨特的園林風格,是徽州地區水口園林碩果僅存的村莊。
唐模在現代徽州,更具有學術和審美的雙重價值。
唐模,佇立在徽州大地上、黃山白岳之間,堅持著自己的年華,保持著淡泊寧靜的節奏,忘卻了時間,可是人們卻不會忘記這“全村同在畫中居”的地方……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徽旅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