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金山是如何探索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之路的?

[ 作者:盧連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01 錄入:吳玲香 ]

金山,是一片神奇的沃土;金山,是上海的農業大區。全區總耕地面積達39.72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4.37%;全區總人口81萬,農村常住人口29.4萬,其中農業戶籍人口16.16萬人。金山人在這里辛勤耕耘,播種綠色田園,收獲美好生活。走進今天的金山,放眼望去到處是醉人的綠色,田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習近平總書記任上海市委書記期間,要求把金山建設成為百里果園、百里菜園、百里花園,建設成為上海的后花園。這是領導對金山農業發展的深切期望,也凝結著金山人的智慧和汗水。

近年來,金山區立足都市現代農業定位,大力實施農業接二連三發展戰略,有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做大做強,已形成優質稻米、綠色蔬菜、名優瓜果、特色養殖四大主導產業,著力推進品牌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建設,進行了大膽實踐和積極探索,并取得豐碩成果。金山區先后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等稱號,區農委獲得全國農業先進集體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為展示融合發展成果,進一步探索融合發展路徑,318日,由上海市農業委員會、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金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在金山召開了以三產融合、強農富民為主題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討會。

【做法與經驗】

因地制宜,發揮優勢

全力打造農業全產業鏈

金山區委、區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始終把農業工作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2010年,區委、區政府提出要走生態型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道路。2013年,市委書記韓正來金山區調研時,對金山區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給予充分肯定,并要求進一步豐富都市農業內涵,使之成為上海農業發展的基本模式。近年來,該區結合當地農業特色和基礎,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做精做細農業特色產業,積極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在農產品初加工、農村服務業、農業休閑旅游等方面成效明顯。2015年金山農業總產值達到34.9億元,分別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1倍和1.5倍;金山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384元,分別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7倍和2.5倍,比上年增長10%,增幅位列郊區縣前茅。

案例① 做精一產——

打造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品牌

金山區根據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培育品牌農業,著力推動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皇母蟠桃、楓涇豬、亭林雪瓜,著力打造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即施泉葡萄、楓涇黃桃、皇母蟠桃、鑫品美草莓、莓博士黑莓、敏藍藍莓、珠豐甜瓜、亭林雪瓜、小皇冠西瓜、多利升西瓜)為核心品牌的農產品品牌,形成了特色農業產業帶。目前,全區種植葡萄、蟠桃、黃桃、藍莓、樹莓等果樹面積達3.5萬畝,種植西甜瓜、草莓等面積1.5萬畝,涌現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和農業品牌企業。全區已有23個農業領域的全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上海著名商標和218家無公害、綠色食品獲證單位及3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全區三品認證率達85.79%。

案例② 做強二產——

引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

該區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把傳統的農業拓展到加工領域,提高農業附加值。2015年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達34.2億元。一是糧油產業。該區從事糧油加工的區級以上龍頭企業有5家,主要涉及稻谷碾米、小麥制粉、玉米加工、油料加工、淀粉加工、飼料生產等。如上海融氏企業先后獲得上海市名牌、上海著名商標等榮譽稱號,上海農好飼料有限公司年生產畜禽配合飼料25萬噸,水產配合飼料3萬噸,帶動農戶23988戶。二是生菜加工。結球生菜產量1200噸,產值2400萬元,占上海市生產量的90%,散葉生菜主要配送大型超市,百勝、肯德基、麥當勞及市區大型批發市場。三是畜禽產品加工。有上海山林食品有限公司、上海雙匯大昌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其中雙匯大昌有限公司總投資2.4億元,每年產值3億元左右。

金山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區是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央廚房為特色的系列加工農產品。上海鑫博海農副產品加工有限公司每天能解決12萬人次的吃飯問題,形成了年加工生產配送能力4萬噸,年產值近4億元的規模。愛索特植物園藝上海有限公司采用工廠化組培技術,占據國內鳳梨花種苗60%以上市場份額,畝均產值約30萬元,遠遠高于傳統農業和一般的設施農業。

案例③ 做活三產——

形成四大農業旅游集聚區

目前,金山區已經集中打造形成了4個年接待能力50萬人次的農業旅游集聚區,即楓涇古鎮文化農業休閑旅游區、廊下生態農業休閑集聚區、呂巷農業文化萬畝水果公園休閑區、山陽金山嘴漁村濱海文化農業休閑區。該區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資源,注重強化農旅結合、農文結合、農體結合,把農業資源和農時季節結合起來,把特色農產品和旅游產品結合起來。每年舉辦草莓節、田野百花節、西甜瓜節、施泉葡萄節、蟠桃節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農業節慶活動,做到季季有節慶,月月有活動。農業節慶活動吸引了大批市區居民,到草莓、葡萄等果園進行采摘、品嘗農家菜、享受田園風光,真正實現了富了農民,甜了市民。廊下郊野公園緊緊圍繞字做文章,深度挖掘利用傳統與現代農業資源,改建20個觀光農場及其他一批現成的景區,建成一批以生態、生產、生活為主題多功能農場。呂巷萬畝水果公園共有大小100多余家果園,有20多個水果品種,集水果生產、科研、采摘、體驗、休閑于一體,既是水果生產基地,又是農業旅游休閑景點。2015年金山田野百花節期間,全區各景區(點)及賞花點共接待游客85.4萬人次,同比增長34.28%。2015年全區農業旅游接待人數達302萬人次。

案例④ 農業上互聯網——

建立新型農產品銷售模式

該區讓農業駛上互聯網高速公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一是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區農委與1號店、菜管家、蘇寧易購等開展戰略合作,把金山優質農產品搬上知名電商平臺。2015年全區農產品電商銷售8600多單,帶動合作社基地電商銷售500多萬元。二是探索線上線下農產品互動銷售模式。與上海東方CJ電視購物合作銷售金山小皇冠西瓜,曾在半小時內創造了銷售金額達到38.68萬元的新紀錄。金山強豐合作社在全市范圍內設立31臺無人售菜智能終端機,并開設網上超市,線上線下預訂支付后,到就近自動售菜機新型菜場取貨,創新了農產品銷售的線上線下互動模式。三是開通農業旅游APP,目前已有150家休閑農業入駐該平臺。

頂層設計,政策助推

提高農民與社會參與度

早在2010年,金山區在確定十二五規劃時就提出了金山農業接二連三發展戰略,出臺了《關于做亮精致農業,推進農業接二連三的實施意見》,逐漸明晰了品牌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的三個農業發展路徑。20158月,區政府印發了《金山區關于轉方式、調結構大力推動第六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全區各鎮都制定了發展第六產業三年行動計劃。經過十二五期間的五年努力,全區上下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共識與合力。

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市政府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金山區結合農村產業特點和所屬行業要求,在落實現有扶持政策的同時,在土地、項目、品牌培育、金融貸款、人才引進等方面研究出臺了具有本地區特色、符合農村三個產業融合發展要求的政策措施。比如,明確各鎮利用土地減量化政策,調整出一定的建設用地指標,用于拓展農業功能方面的建設,支持農村三個產業融合發展;出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家庭農場54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60多家,29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銷售額達到36億元;鼓勵行業協會、學會、聯合會等社會組織開展第三方農業服務活動,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農村三個產業融合發展,并給予各方面政策優惠;搭建農業科技融資、信息、品牌服務平臺,探索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等;借助新型農民培訓和發展職業教育等方式,夯實接二連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人才基礎。

抓住關鍵,強化服務

三農互動、三產融合發展

加強三農互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在農村三個產業融合發展中,該區不光盯著農業,還統籌農村、農民。區領導清醒地意識到,要加強三農互動,必須統籌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在農業增效方面,該區致力于打造精品、品牌和生態農業,建設精致農業示范基地、農業休閑基地、現代農業園區,引進、培育、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大農產品品牌推廣力度,同時推廣綠色、高效農業環保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發展循環農業,保護農村環境,保障農民生活。在農民增收方面,以農業為基礎,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同時發展農村休閑旅游關聯產業,鼓勵農民參與鄉村旅游,引導農民聚焦特色產業不斷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在農村發展方面,以村莊改造為載體推進新農村建設,融合農村環境治理、農村經濟發展、鄉土文化傳承,提升鄉村文明,建設美在生態、富在產業、根在文化的美麗鄉村。

加強三產融合,實現一產精、二產強、三產活。區領導認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突破了原有的產業邊界,本質上是產業融合的深化。農產品要成為真正增值升值的產品,必須要接二連三,與農產品加工、農業旅游、農業休閑等結合起來,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入融合。做精一產,在確保完成農產品最低保有量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瞄準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改善供給方式,滿足消費者需要,增加市場緊缺和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生產。做強二產,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在農產品加工上,不僅發展本區域內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還要輻射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全球。做活三產,不斷強化農旅結合、農文結合、農體結合,把農業資源和農時季節結合起來,每年策劃舉辦豐富多彩的農業節慶活動;把特色農產品、特色旅游產品、特色文化產品串聯起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家樂等服務業。

在信息化條件下培育農產品流通與營銷、農業大數據服務、農業物聯網等農業新型服務業,對農業提質增效升級日益重要。該區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生產技術應用智能化。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水、肥、溫等智能化管理,推進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讓農業實現環境可測、生產可控、質量可溯的目標;促進信息技術與蔬菜生產、農藝、環境技術的融合,推動掌上APP和物聯系統在蔬菜生產上運用,建設高端溫室的示范點,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引導農業生產從生產導向消費導向轉變,發展訂單農業等新型農產品銷售模式。充分利用農商對接、農超對接、農標對接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無人售菜智能終端,打通線上線下,實現農產品快速直銷。

【目標與措施】

規劃引路,政府引導

著力培育農業新亮點、新優勢

當前,上海已經全面啟動整建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工作。金山區將以此為契機,加強規劃引路、政府引導,做好謀篇布局的文章,堅持走高端路線,著力培育精品農業、品牌農業、生態農業和農村三個產業融合發展的新亮點和新優勢。為此,區政府向全區轉發了由區農委、經委、旅游局、財政局、規土局、文廣局聯合制定的《金山區關于轉方式、調結構大力推動第六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全區9個鎮1個工業區都制訂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20年,農村三產成為支柱性產業

該區制訂的新一輪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目標是:圍繞建設多功能都市現代農業,加快農業接二連三,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影響力的金山特色第六產業。至2020年,力爭使第六產業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性產業。

據區領導介紹,今后的重點工作任務是:進一步深化產業融合,實現農業接二連三深度發展。把傳統的農業拓展到生產、加工、銷售、休閑等方面,與第二、第三產業連接起來,帶動一二三產業交叉互融,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力爭全區農業旅游年接待人次達到1000萬。

注重科技創新,為農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密切與國家級、省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借助農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校的優秀專業人才、先進技術資源,建設上海(金山)都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引入生產、生物、機械、育種等領先技術,在特色瓜果、食用菌、種苗組培、農產品加工等領域打造若干個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中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農業。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促進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重點扶持糧經結合、種養結合、機農結合等模式的家庭農場發展。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加強農業環境保護與治理,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施化肥、農藥雙減工程,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加快推動農業生產過程的清潔化、機械化和產品的無害化。

進一步強化品牌建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農業品牌建設為抓手,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確保金山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構建生產有記錄、去向可追蹤、信息能查詢、質量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完善“1+10+30”(即1個區農產品檢測中心、10個鎮級檢測室、30個生產單位自檢室)的檢測體系;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名、特、優農產品,進一步提升金山農產品質量。

各鎮(工業區)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推進

經過三年努力,廊下鎮將基本形成組培種源、優質稻米、雙孢蘑菇、綠色果蔬、生態養殖五大特色種養產業。爭取實現新增1-2家植物組培種源企業,種源農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優質稻米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全鎮稻米產值達3500萬元;周年化雙孢蘑菇生產技術大面積推廣,三次發酵設備基本建成,鼓勵傳統種植向周年化轉型,蘑菇產值上億元;特色茄果,優質莓、葡、桃等特色果蔬種植面積達8000畝。呂巷鎮以水果節、蟠桃節百花節葡萄節“12季水果采摘季等農業節慶活動為載體,以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一體化需求為切入點,將現代觀光農業與都市休閑旅游有機結合,逐步形成具有生產種植園、水果科研園、采摘游樂園、觀光休閑園、文化體驗園等功能的主題公園。在打造蟠桃核心區、上海市農耕健身基地、金石蟠桃園、世外桃源、蝶鏡湖、海棠花社、駿馬園、芳心園、怡神園一批特色旅游設施時,將桃文化、小白龍文化、土布文化、農耕文化等地區的民俗傳統文化融入農業旅游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農業旅游品質。

楓涇鎮提出,到2018年底,初步構建以休閑農業為主導型產業形態的楓涇第六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特色鮮明、效益可觀的休閑農業發展格局。力爭年接待游客達到100萬人次,參與休閑農業的農戶年收入增長10%以上。朱涇鎮計劃到2018年末,研發出34個優質西甜瓜新品種和系列優質農產品;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朱涇地方特色和集農業觀光、休閑、采摘、展示為一體的區域農產品展示區;待涇村建成建設面積為1000畝的智能農業示范區。圍繞建設多功能都市現代農業,漕涇鎮實施一街、一區、一帶、五基地建設計劃,到2018年,使上述區域產值達6000萬元。山陽鎮在鞏固傳統銷售渠道的基礎上,依托當前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平臺,著力打造線上(田頭批、網絡銷售平臺)線下(田頭超市、農業基地)聯合銷售的O2O模式,同時,進一步發揮鄉村旅游對農產品銷售的帶動作用,大力培育一批農業采摘體驗基地,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力爭到2016年,山陽田園系列農產品年銷售額達到500萬元,2017年達到800萬元,2018年達到1000萬元以上,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03-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 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 一区二区三区色色色色色 | 五月丁香视频国产精 | 日产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 中一区二区三区性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