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主體功能區建設是落實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戰略舉措,“十三五”規劃中將主體功能區建設作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戰略高度,如何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綠色化統一到主體功能區建設,是關系到能否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關鍵。
問題與困境
發展主線不明確,缺乏統一協調。各地主體功能區建設基本遵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做了詳細的規劃,但是由于缺乏全局性的指導和協調,各地區的主體功能區的建設也出現了發展主線不明確,發展理念不清晰、發展格局不協調的苗頭。各地的主體功能區建設如同棋盤上的棋子,如何在國家層面謀劃好一盤棋,需要確立好發展的主線,通過發展主線串聯起各功能區的建設,形成資源配置的良性互動,是需要高度重視的現實問題。
落實抓手不明確,缺乏推進重點。主體功能區建設分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不同功能的區域發展的方式不同,評價標準也不同,但是在具體實踐中,功能區建設呈現出千篇一律的情況,重復建設和資源閑置情況時有發生;有些地區將功能區建設等同為建設生態城市、中心市區高的綠化率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功能區建設由于缺乏明確抓手,功能區發展沒有特色,產業落地機制和對外發展路徑的缺位使得功能區發展失去動力和競爭優勢。
評價體系不完善,缺乏考核機制。我國從改革開放后陸續推出了以不均衡增長為特點的區域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出臺是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對我國發展的整體性規劃。基于這種整體性規劃是基于新的評價標準體系的,將基于傳統的GDP評價標準的發展布局提升到基于全面評價的發展布局。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缺乏評價和考核機制的配套,有些地方政府仍在將經濟發展作為衡量功能區的唯一標準,將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等同于不發展,將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等同于經濟增長,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還是處在工業文明發展的階段,造成了功能區建設與功能區定位的偏差。
建設構想
主體功能區建設系統構建需要遵循三條主線,這三條主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脈,也是我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依托。這三條主線分別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生態脆弱區的修復統一,西部大開發與新能源革命統一,東部沿海與長江經濟帶發展與生態經濟創新統一,主體功能區建設需要在調整中國發展的三個結構性布局中貫穿綠色生態經濟的發展,通過具體的區域發展戰略來協調主體功能區建設。
中國工業布局的模式基本按照老工業化發展的特點,特大型工業區多在資源和能源密集區域。從主體功能區的規劃來看,東北老工業區是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同時由于是資源脆弱區與能源高耗區,該區域還涵蓋了一部分的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未來的開發重點應當是老工業區的綠色產業升級與生態補償機制匹配起來,通過生態補償機制進行資金轉移,為主體功能區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同時該區域有著完善的工業產業基礎,如何協調老工業區的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就需要轉變支撐工業發展的技術體系,因此將老工業區作為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試點區是一舉兩得。一方面,綠色科技體系需要產業基地作為試點和改造的平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工業生產平臺是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改造升級,提升老工業區的生態經濟生產力。
東部沿海及長江經濟帶有著較好的發展基礎,包含了優化開發區的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重點開發區域的東隴海地區、江淮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長江中游地區和北部灣地區。該地區產業基礎較好,主體功能區建設要將綠色產業升級與優化作為導向。首先繼續承接綠色科技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將原有的人口紅利轉變為綠色紅利,繼續利用原有的成熟的外資利用體系和模式來吸收國外的綠色科技項目和綠色技術研發資金,同時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要嘗試著在上海、廣州等金融體系發達的地方試點綠色科技創新項目的金融試點,拓展多種形式的全要素資金吸納。其次加大生態資金橫向轉移力度,改革開放東部沿海發展贏得了先機,但是發展構成中也出現了發展不平衡和不同步的現象,東部反哺西部缺乏成熟機制,我國主體功能區建設目前也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狀態,如何協調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速率問題,通過生態補償的轉移支付機制,可以將發達地區的資金優勢轉換為待發展地區的資金支持,再輔以技術和制度的建設與示范,發揮東部沿海及長江經濟帶的引領作用。最后是新能源推動的西部大開發與“一帶一路”建設綠色化。該主線將串聯起呼包鄂榆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滇中地區、藏中南地區、關中—天水地區、蘭州—西寧地區、寧夏沿黃經濟區和天山北坡地區和絕大部分的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該條主線不同于東部沿海開發,是我國打開對外交流的新窗口。新能源技術是綠色發展體系中的明珠,也是社會發展動力系統的核心。作為能源消耗大國的中國,中國未來的發展就需要在新能源技術上投入更多的力量。中國西部有發展新能源的天然有利條件,十八大以后的“一帶一路”建設將新能源產業作為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抓手,這都為該區域的主體功能區建設提供了機遇。同時該區域的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也是生態資料和旅游資源富集區,可以通過打造新的生態旅游產業來提升該地區的發展水平。
保障措施
關于如何落實我國面向生態文明的主體功能區建設,除了繼續落實設定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十三五”規劃的要求之外,還應當建立更為具體的保障措施體系。
三大主題明確為發展主線。三大發展主題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與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是更為詳細地推進生態文明下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戰略構想,也是下一步中國綠色經濟升級與主體功能區產業構建平臺集聚的戰略舉措,因此需要進一步地按照發展主題明確發展主線,圍繞發展主線出臺具體的發展規劃,既要與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相一致,也要體現出本地區的發展特色。基于三大主題的主體功能區的發展方案需要是連貫性和動態性、科學性與預見性、規劃性和實踐性相結合。
建立協調發展機制。基于生態文明的主體功能區建設是對發展資源配置的重新分配和規劃,三大主題的發展格局將會對原有的行政區劃、資源分布、產業布局產生影響。如何協調地方政府、企業和市場之間的關系,需要統一的協調發展機制,首先通過立法手段頒布主體功能區專門條例,重點協調主體功能區規劃之間以及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其他規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其次在高階位的行政結構中建立專門的主體功能區協調組織機構,減少乃至消除不同利益部門在主體功能區建設進程中的利益沖突。
完善考核機制體系。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推進是長期動態發展的,面向生態文明的主體功能區建設要在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厘清和豐富相關理論認識,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法律體系,促進不同類主體功能區之間的合作互助,建立科學合理的差別化績效考核體系,不斷推進區劃戰略的落實與創新。根據不同的功能區的定位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差別化績效考核體系,指導不同地區的功能區建設,根據不同類型主體功能區的發展特征與要求,挑選不同指標,設置各自的權重,實現主體功能區績效的分類評價。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