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和政縣松鳴鎮村民李玉蓮在家中展示自己的精準扶貧手冊和扶貧資金存折。
作為今年兩會上的熱詞之一,“精準扶貧”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精準扶貧”突出實效、突出針對性,從基層代表到企業家、從文化界別到教育界別委員,不少代表委員都從各自的領域出發,暢談了對于精準扶貧的建議和意見。在他們看來,在扶貧的道路上,不能讓一個貧困家庭、一個貧困群眾掉隊。而要幫助貧困地區從根本上脫貧,早已不能只是簡單的“捐款捐物”,而需要經濟、醫療、教育等多個層次、各個方面的“組合拳”。
●精準扶貧
要瞄準當地優勢產業
代表委員們認為,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需要因地制宜,定位精準。“現在的扶貧不是過去的捐款捐物,要采取‘輸血’和‘造血’的辦法。”全國政協委員、恒大集團董事長許家印認為,民營企業要在參與精準扶貧方面加大力度,從產業上投入資金、投入技術、投入人才,幫助貧困百姓在產業扶貧方面因地制宜地做一些產業脫貧工作,讓老百姓真正地實現脫貧。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張家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朱國軍認為,發展鞏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應當作為精準扶貧的硬指標,對此要安排專項資金扶持,加大“以獎代投”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學會把本地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他說:“發展集體經濟并不是一味地建廠,而是因地制宜地發展綠色產業,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如林場、園藝場、花卉苗圃場以及特種養殖,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基礎上,開發‘山水間的銀行’。”
許多貧困地區都是風景優美的山水勝地,在不少代表委員看來,幫助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是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途徑。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山聯村黨支部書記何桂芳就認為,發展旅游產業必須由政府編制旅游業發展規劃,并充分發揮本地優勢,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設立符合當地傳統的文化旅游項目。同時要通過發展旅游業,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扶植當地經濟的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鳳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文智則提出,可以對貧困地區的旅游景點、景區的產權制度進行改革推進,更有效讓市場主體進入當地,讓老百姓在創業、就業的過程中脫貧致富,才能有效進行“精準扶貧”。
●建立有效醫療體系
解決“因病返貧”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尚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而其中有42%是因病致貧返貧,占貧困人口總量第一位。如何建立起有效的醫療體系來進行“精準扶貧”,也成為代表委員關心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李曉林對此建議加快農村醫療救助體系建設,并放開農村大病用藥和報銷目錄,提高或取消醫療救助封頂線。“目前,我國在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上還存在設有用藥、報銷目錄和救助封頂線等問題,這是農村貧困人口擺脫因病致貧的重要羈絆。這些問題應當予以解決。”他還建議政府購買民間社會組織服務,實現各級財政資金與社會捐贈的聯動,合力解決農村醫療問題。
民建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委、全國政協委員錢學明則表示,精準扶貧基本路徑應該是“醫療下沉”而“教育上浮”。醫療下沉,就是要辦好鄉鎮衛生院,讓農民就近看病,減少醫療費支出。目前由于縣、鄉、村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并不一體,存在醫護人員在待遇和前途上的巨大差距,鄉鎮衛生院很難辦好。他建議開展縣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改革,實現醫療資源下沉,鼓勵醫生到衛生院為農民治病,方便群眾看病,小病不至于拖成大病,才能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不僅扶貧還要扶智
“教育扶貧”也受到不少代表委員的關注。“精準扶貧可不能光是扶錢,更要扶智。”長期關注農村發展的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新鄉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說,精準扶貧講的就是扶貧因家庭而異、因人而異,除了“錢的扶貧”之外,“智的扶貧”更加關鍵。“這是一套組合拳。”裴春亮說,只有腦袋“富”了,才能讓口袋一直富下去。他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教師編制政策時應向農村學校傾斜,適當給予小規模學校教師編制的優惠政策。并從源頭上補充農村師資,通過優惠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服務農村教育,并建立起偏遠農村教師特殊崗位等級津貼等相關福利待遇制度,適當提高農村中小學中、高級教師職務崗位的比例,建立農村中小學教師免費培訓制度。
錢學明建議“教育上浮”,“貧困山區的鄉鎮一級初中往往辦不好,這是東西差距、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疊加的必然結果。”他建議,把貧困山區的小學畢業生直接安排到縣城中學讀初中,并為學生提供生活補助。立竿見影,簡單易行。
許家印則認為,貧困地區應當多建一些小學、幼兒園、中學以及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民營企業可以在這方面出一份力,來滿足貧困地區的教育需求,從根源上讓貧困地區的老百姓脫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年03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