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一位扶貧干部揣著鈔票、拿著白面來到貧困戶家中慰問。然而,老鄉擺擺手,拒絕了。“吃救濟,餓斷氣。我不能要。”這可真新鮮啊,頭回聽說送錢還不要的。然而,細想一下,這還真不是個壞事。這位老鄉多有志氣啊!有志氣,將來這貧脫得才能扎實。扶貧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但這不等于說讓干部干得熱火朝天,貧困戶在家坐著拿錢。其實,要錢的扶貧簡單,不要錢的難。這對政府的要求也更高。給錢給物容易,給有效的脫貧方法才難。(人民網)
扶貧,即扶起困難群眾。不僅需要我們的扶貧干部用心“扶”、努力“扶”,更需要困難群眾自身用力“起”。只有將“扶”和“起”結合起來,才能早日實現脫貧目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干部扶貧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只是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給貧困群眾送錢、送糧、送衣,表面上看起來是關懷“到位”,實則只會讓貧困群眾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怠惰思想。況且對扶貧干部而言,扶貧“易”,精準扶貧“難”。如何做到精準扶貧?筆者認為應滿足三點:用心、動腦、勤關懷。扶貧首先不應只是“走過場”,而應認真用心、扎扎實實地認識到扶貧任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投身到扶貧工作中。其次在扶貧過程中,不應滿足于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扶貧,而應在摸清情況、找準問題之后,積極思考,“對癥下藥”,研究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扶貧方案,真正做到精準扶貧。最后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應做到勤關懷、善總結、不斷發現問題和改進問題,幫助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
所謂物質扶貧一時,思想扶貧一世。脫貧工作縱使有了扶貧干部的百般努力也是遠遠不夠的,困難群眾自身也要有股“硬氣”。當今國家政策如此大好,如果一味只等著“張口吃”“伸手要”,政府就算投入再多的錢,貧困戶也會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樣,貧困的帽子恐怕一世也摘不掉。“輸血”輸的再多,假如自身“造血”功能盡數喪失,輸來的血又能維持多久呢?“人窮志不窮”,就如新聞中那位拒絕吃救濟的老鄉,他身上那股子志氣不僅讓現場干部敬佩,更讓大家看到了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希望。
扶貧,不只是政府機關的任務,更是全國干部和困難群眾同心同力,大步邁向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猶如小時候的游戲“二人三足”,只有我們的扶貧干部和困難群眾同時大步向前跑,才能跑得快、跑得遠,假如哪一方賴在地上不動,任憑拖著走,終究也只是徒勞無功而已。
作者地址: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