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6月22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召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上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6.20%,但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農民占比僅為1.7%,說明當前農民的科學素質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還有很大差距。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農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其科學素質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自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來,特別是“十二五”期間,各地各部門圍繞黨和國家發展大局,聯合協作,扎實推進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行動,不僅超額完成“十二五”公民科學素質的預期目標,農民的科學素質也有了明顯提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民科學素質水平仍處較低水平,在一些地區一些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普遍存在,科學生產水平低;與外界科學發展信息脫軌,封建迷信現象依舊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區較為盛行;存在忽視農村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保意識不強等問題。農民科學素質水平不高,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
我國農民科學素質不高,客觀上受到農民群體數量大、分布廣、基礎差、流動性強等因素制約,主觀上也存在科學普及不到位,科普工作機制不健全,手段滯后,人才缺乏,投入不足,農民教育培訓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缺乏法制保障,農民科普教育和科普產品供給不適應等問題。
沒有農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整個地區的國民科學素質就難有質的改變。當前應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工作主題,盯住影響和制約農民科學素質提升的突出問題,下大力補齊短板。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科普活動,大力普及綠色發展、安全健康、耕地保護、防災減災等科技知識和觀念,幫助農民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全方位、多層次培養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發揮農村科普帶頭人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大投入,加強農村科普信息化基礎建設,提高農村科普公共服務建設水平;加強對薄弱地區的科普精準幫扶,實施科普精準扶貧,快速提升這些地區開展科普服務的能力;建立完善農村科學素質建設共建機制,整合各方資源,營造大聯合大協作的局面。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三農”問題歸根結底是農民的問題,人的問題。科技對于農民自身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只有不斷培育一批又一批科學素質高的新型農民,把農村巨大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注入內在、持久的動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07月02日 03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