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筆者跟隨市領導赴山區鎮某村走訪貧困戶,走訪途中路遇一個在家照顧孫輩的村婦,她當眾叫罵:“某家有房有車,是貧困戶,我家為何當不了貧困戶?你們是在搞假!”刺耳之言,令人警醒:在脫貧攻堅走向精準的當下,我們該如何消解這種雜音,既干好工作,又讓群眾為之叫好呢?
現實生活中,炫富和叫窮,都是不受人待見的。有人爭當“貧困戶”,至少說明了兩個事實:我們的脫貧攻堅行動確實有效果,給被幫扶戶帶去了真金白銀,貧困戶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利之所在,人齊爭之,照見了當地民風不正。另一個事實是,貧困戶的精準識別不到位,照見了某些干部工作作風不實。正民風、實作風,無疑是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工程,必須常抓常新,實而又實!
富家之道,無非守正、忠厚、勤儉;貧困之端,無非愚殘、老病、災禍。那些爭當“貧困戶”的人,要好好“照照”既定的扶貧政策,好好“照照”先賢傳續下來的持家訓誡,把政策看清,把心態端正,把志向立正,見利不忘義,爭氣不斗氣,勤奮創家業,自強奔小康。我們的基層組織特別是鎮村兩級干部,要“兩個文明一起抓”,抓好好家風、好家訓的宣教實踐活動,發掘宣傳好一批窮不失志、自強不息、勤勞致富的典型,把人心扶正、攏齊,把民風矯正、提純,形成一呼百應、眾志成城的發展局面。
村婦之所為,僅是個案,我們不必計較她的愚妄。我們該計較的是:貧困戶的識別能否再精準一些。這取決于我們的工作作風實不實、措施準不準。我市的有些村,貧困戶按程序認定、掛牌亮家底、進退有痕跡,群眾自然認可認同。這種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做法值得效仿。那些有“被貧困”、“被脫貧”現象的村,各方扶貧力量要盡快行動起來,實行“家家到”,逐戶查實情,規范填表冊,講透新政策,算清收支賬,訂立承諾書,讓“被貧困戶”愉快地摘“帽子”、“被脫貧戶”安心地栽“盼頭”,在真幫實扶的基礎上,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升群眾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滿意度。
家風正,代代興旺;民風純,一方發展事事領先!人心正了,民心純了,作風實了,雜音還會有么?還有人爭當“貧困戶”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桐城新聞網 2017年05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