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貴州省遵義市召開的全國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暨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經驗交流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以5個全面為統領,即全面保障收入待遇、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全面推進鄉村一體化管理、全面開展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和全面依法加強執業管理,著力補短板、強弱項,確保“村級穩”,推動村醫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會議同時回應了村醫隊伍有沒有萎縮、待遇有沒有提升、今后如何發展等社會關注熱點。
■村醫隊伍進一步壯大
會議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村醫隊伍進一步壯大,結構不斷優化,居民健康“守門人”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村衛生室人員從2011年的128.4萬增加到2016年的136.8萬,增長6.5%。其中,執業(助理)醫師從19.3萬增加到32.0萬,增長65.8%,占比也從15.4%增加到25.5%;注冊護士從3.1萬增加到11.6萬,增長2.7倍。2016年,村衛生室診療人次達18.5億,約占我國總診療人次的1/4,比2011年提高3.4%。
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在浙江、云南等9省啟動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試點。考試針對工作實際,統一組織、單獨命題、單獨劃線,合格者發放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書,限定在鄉鎮衛生院或村衛生室執業。今年,這項考試從9個省擴大到24個省。國家衛生計生委強調,2018年,所有省份都要開展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讓符合條件的村醫和愿意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從業的人員都有機會參加考試,不斷優化村醫隊伍結構。
專家表示,從全國層面看,村醫隊伍規模并沒有萎縮,從業人員數量有所增長,反映出當前有關村醫的保障政策引導出了積極的結果。但也要看到,村醫隊伍仍然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短板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服務能力不強、隊伍結構不合理和部分地區村醫后繼乏人等方面。這些現象的背后,涉及收入待遇、養老政策、繼續教育培訓等村醫隊伍的主要訴求,以及與之伴隨的現實問題。
■多渠道補償機制建立
目前,全國有88.6%的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破除了以藥補醫的舊機制。村醫原有的收入渠道消失,新的補償機制如何建立?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總結,各地主要通過3個渠道讓村醫的補償機制到位:對村醫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績效考核后,將40%~50%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下撥到村衛生室;對村醫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主要通過收取一般診療費的方式進行補償,多數地區村衛生室一般診療費標準為5元~6元;對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村衛生室,中央財政從2011年起,按照鄉村人口每人5元的標準對各地按照不同比例予以補助,每年補助21.1億元。
一些地區也在開辟村醫新的收入渠道。隨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快速推進,江蘇省大豐區通過開展有償簽約服務包的方式,較好地調動了村民和村醫兩方面的積極性。安徽省定遠縣等地通過開展縣域醫共體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支持村醫開展簽約服務,不僅使簽約村醫每年人均收入增加近2萬元,還使縣域就診率和住院率明顯提高。湖北、安徽等省分別按照每個村衛生室每年3000元~3650元的標準對村衛生室的取暖、網絡、水電費等予以補助。
國家衛生計生委提出,村醫收入本來就不高,如果個人還要承擔村衛生室的運行經費,將進一步拉低村醫的收入水平,希望各地爭取財政支持,對村衛生室的運行費用予以補助。
■三種方式解決養老問題
養老問題一直是村醫隊伍關注的重點。當前,國內各地主要采取3種方式解決村醫的養老問題: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比如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從制度上解決了村醫的養老問題,養老金的籌集主要是村醫個人繳一點,鄉鎮衛生院出一點,有的地方財政再補一點;給予年資補助,山東、寧夏等地按村醫每工作1年每月15元~20元的標準給予年資補助,工作時間越長,養老待遇就越高;給予定額補助,廣東對已離崗的老年村醫按每人每月700元~9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河南等地按每人每月300元左右的標準補助。
國家衛生計生委表示,隨著養老制度的建立,全國有2206個縣(市、區)建立了退出機制,為新進入村衛生室的人員留出了空間。此外,福建、重慶、寧夏等地在村衛生室推進醫療責任險,積極化解村醫執業風險。
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實踐證明,妥善解決村醫的養老問題,再加上有比較合理的待遇和較好的發展空間,就不僅可以做到“村級穩”,還能實現“穩中有進”。目前,全國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占比達到76.5%,但多數地區的鄉村一體化還停留在藥品、業務、考核等服務方面的一體化。各地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人員、財務的緊密型一體化管理。村醫實行“鄉聘村用”,與鄉鎮衛生院簽訂勞動合同后,村醫享受鄉鎮衛生院聘用制人員的收入待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健康網 2017-11-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