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扭轉農村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委員呼吁提高基層醫療保障能力
扶貧要力戒形式主義,還要減少“返貧”問題。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報告。多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指出,脫貧工作不是“干部干、群眾看”,更應該發揮群眾的內生動力,主動脫貧。
為了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現象,有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還建議,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醫療救助體系,提高基層醫療保障能力,有效推進精準健康扶貧工作進程。
脫貧需要注意返貧問題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報告曾指出,扶貧工作中形式主義問題凸顯。有的地方不從實際出發盲目發展產業,有的集中資源“壘大戶”“堆盆景”;有的政績觀錯位,層層加碼患了“急躁癥”;有的督促檢查滿天飛,基層苦不堪言。
對此,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包克辛首先提到了“被動脫貧”的問題,也即“政策性脫貧”。他說,被動脫貧主要出現在貧困年代長、貧困面寬、貧困程度深的地區,這些地區一般自然條件較差,相當一部分群眾對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擺脫貧困的信心不足,有的甚至陷入麻木狀態。
“在扶貧工作最后的攻堅階段,一些地方政府為確保按計劃完成整體脫貧摘帽任務,采取各種項目轉換、外部運作的方式將國家扶貧資金轉化為貧困戶收入,有的地方甚至庭院硬化、種植養殖都由包村包戶干部代勞或者雇工代勞,出現‘干部干、群眾看’現象。”包克辛指出,這樣的脫貧基礎很不穩固,一旦摘帽后扶貧資金減少,或者包村包戶干部撤走,就很可能返貧。
因此,如何扭轉、培養這些貧困地區群眾的觀念、信心和生產技能,逐步轉為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勤勞致富,應是今后幾年脫貧攻堅需要切實探索解決的一項重要工作。
吳恒委員也提出,如何降低脫貧者返貧率是必須要高度重視的現實問題,建議扶貧辦對此進行專題研究,要提出有效的針對性舉措,鞏固并且不斷地提高脫貧工作質量,實實在在地降低貧困發生率,實實在在地有對策來應對脫貧戶的返貧現象,實實在在地保障脫貧戶在遇到不可抗因素情況下的返貧率降到最低。
要重點關注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報告中一組數據顯示,我國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比例從2015年的42%上升到了2016年的44%。多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在分組審議中對解決“因病致貧”與“因病返貧”問題建言獻策。
“就目前農村基層貧困現狀來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仍是一大難題。”車光鐵委員指出,上述現象在農村貧困人口中占有相當比重,農村健康醫療保障能力還存在明顯短板。
他建議,要進一步加大健康扶貧工作力度,國務院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醫療救助體系,在完善醫保制度、穩定資金來源,提高統籌層次,保障制度銜接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高基層醫療服務保障能力,有效推進精準健康扶貧工作進程。
龔建明委員也認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他表示,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去年我們在全國30個省市調查了3000多戶、1萬多人,接近上百個村,許多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比例有的達到60%、80%。”龔建明說,為解決這一問題,要對現有這些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貧困戶進行重點關注,幫助他們治好病,慢慢恢復勞動能力。同時,還要把鄉村的醫療設施和醫療人員配齊,要把在農村工作的全科醫生培養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澎湃新聞 2017-08-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