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醫養結合”概念在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意見》(國發[2013]35號)文件中首次被提出。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中央政府已經為醫養結合提供了相關的政策保障。但是基層政府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則面臨著諸多困難。全國人大代表宋福如認為,怎樣實現農村醫養結合,政府、養老機構、社會組織又扮演者怎樣的角色這樣的問題,需要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展開探索。在今年兩會上,宋福如也帶來了推進建設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議案。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0.5%,已經超過國際老齡化標準。預計到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48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7.2%。同時,失能老人數量持續增加,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總數已達4023萬。我國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廣大農村,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養老,尤其是高齡和失能農村老人身體狀況更差。宋福如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他們既需要“養”,更需要“醫”,這部分人的養老已經成為非常棘手的難題,因此,加快推進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探索勢在必行。”
然而,目前我國農村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社區或機構的醫養結合能力遠遠滯后于當前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尤其在農村地區,這種形勢更為嚴峻,這種問題更為突出。農村基層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受條件制約,承擔不了護理職能,現在農村衛生所、鄉鎮衛生院專業醫生不足,醫療水平有限,當老人突發急癥時,常常由于身邊沒有專業醫生進行及時救治而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同時,盡管“醫養結合”已經成為國家政策當中非常重要的思路,但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機制、相關政策保障制度、醫療和養老機構之間的合作,還有護理人才隊伍建設等等,在目前都還存在種種不足。
宋福如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推進工作還存在著諸多難題。
宋福如認為,我國農村老年人口數量眾多,支付能力較低,居住比較分散,在農村推行醫養結和養老服務業,需要投入的人、財、物力等比例較大,其任務比較重,難度也大,這就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尤其是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因此,醫養結合在偏遠的農村地區更難開展。
此外,社會對農村醫養結合關注度低,農村社區健康養老服務能力匱乏,也是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宋福如解釋說,由于政府及相關部門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夠,或規范性不強,或宣傳不到位,或政策不到位,或引導不到位,導致農村醫養結合的發展問題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社會力量對農村醫養結合投入比較少。目前,農村社區只建有鄉村醫務室,但是針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慢性病預防、康復和保健服務方面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需要配備相關的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和器材,以及健康管理、康復等專業人才。
宋福如認為,農村醫養結合是一項系統的綜合工程,面對我國地區差異顯著的現實,切勿搞一刀切,應鼓勵各地區結合本地實際創新醫養結合發展模式,整合有限資源,避免資源浪費。
在議案中,宋福如建議應從以下幾方面推進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
(一)強化政府責任追究制,落實“兜底式”養老服務保障政策。地方政府應將發展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目標責任,限期完成,跟蹤督查,到期考核,獎優罰劣,并將其工作業績與理政能力評價、職務任免條件掛鉤,以確保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業發展。此外,還需要提升農村政府兜底保障對象的供養標準,重點關注經濟困難老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加強資金傾斜,確保農村老年人有尊嚴的生活,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二)多措并舉推動農村醫養結合的發展。首先,大力發展民辦公助的社會公益型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業。其次,鼓勵村級組織開展社會養老服務,試點建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為失能老人提供上門護理服務,為半失能老人提供日間照顧服務,同時開展面向健康老人的精神文化服務。再次,加強農村養老服務機構與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等醫療機構合作,醫療機構定期將老年人常用藥送到養老服務機構。最后,鄉鎮衛生室可與老人簽訂“家庭醫生式”服務協議,進行上門服務,幫助老人做好預防保健干預及日常診療服務。
(三)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農村社區醫療設備。政府需要加大財政投人,提升農村社區機構和設施的服務能力,促進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同時以鄉鎮醫療衛生服務為主,加強社區醫療康復服務全程監管和營養飲食監督。同時,建議國家出臺專項補貼政策,對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機構實現專項
(四)立足農村實際,堅持走低價養老的發展路子。由于農村老人的收入低,很多都是靠低保維持生活,因此農村中的醫養結合養老院要立足公益,不以盈利為目的。在維持鄉鎮養老院正常運轉的基礎上,以盡可能低的養老服務費用,爭取更多的農村老人入住養老院,擴大醫養結合的服務范圍。
(五)加強農村地區醫養結合人才隊伍建設。基層政府負責為農村中年婦女和低齡老人提供養老護理技能培訓和經濟補貼,并形成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經過培訓的留守婦女可以照顧農村社區中的老人,為老人提供護理、養老、康復等方面的培訓。
(六)打造護、康、養的綜合性農村服務社區。基層政府與社會力量應大力支持農村綜合服務社區的建設,支持社工去農村發展,建立專門服務老人的社工服務工作站,利用社工的專業優勢為老人提供養老、心靈慰藉的服務。此外,鄉村衛生所也可納入到農村綜合社區的建設中,充分利用本地醫療資源,為老人提供護理、康復的服務。
(七)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政府應支持基金會、社會組織、愛心人士等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醫養結合的建設中去,鼓勵社會組織去探索農村養老服務模式、服務農村老人。在養老服務機構發展醫養結合的過程中,要堅持政府主導、多種力量參與的形式,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事業,推動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持續發展。(記者 王雪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