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彭月麗,一位85后的姑娘,農二代,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碩士畢業。一年前,正式發起了【咱家農場】。很多朋友問我為什么辭掉高薪高職的工作,回到鄉村發起一個小農場?還有朋友以為我有什么特別賺錢的項目或者技術秘訣,跑來仔細探察,呵呵,不好意思,讓他們失望了。我為什么發起這個農場呢?我也問自己。我相信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有深層次緣由,有時候是一些人,是一些事,是某個晚上的頓悟……
夢想
是的,我們的很多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是源自最初的夢想。
小時候,被老師問長大以后的夢想是什么?當時被給出很多備選答案,科學家、醫生、總理……那時候我不明白這些詞匯的意思是什么,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想爸爸媽媽可以不用那么辛苦,能有多些時間陪我。
高中時代,一位老師跟我說,現在農業科技也是非常發達,只是我們國家的農技推廣還不強,好多科技農民無法掌握,所以農民還是很辛苦。暫且不論他的話正確與否,確是深深觸動了我,非常為農民抱不平,我的經驗告訴我,像我爸媽這樣的一代農民,他們非常的勤勞、善良,對土地與莊稼非常的用心,為這個社會和國家貢獻立命之本的糧食,為什么要這么辛苦,如果有讓他們不這么辛苦的方式,為什么不去改變呢?就在那一刻,我暗下決心,以后要做這件事。
現在想想,多么狂妄的一個決定,就是這個決定主宰了我至今十多年的不斷追求。我相信,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有某種使命的。我的人生使命,便是和“農”字有關。
高考選大學,沒有去咨詢過多人,也沒有過多糾結,我選擇了我們省里的一所優秀的農業大學,去學習農業科技。
探索
到了大學,面對龐大的圖書館,我像海綿一樣去學習現代的農業科技。隨著對知識的學習,對實踐的了解,我發現困惑也越來越多。為什么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的問題卻越來越多。隨著農業科技代表的各種農資的推廣,農村沒有越來越繁榮,反而是越來越凋零,農業產量提升的同時,卻帶來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問題,農藥中毒的問題,土壤障礙的問題……
與池田老師結緣
正值在大學困惑的階段,遇到了我的恩師池田老師。他是一位國際志愿者,退休以后,一直在中國推廣土壤改良與堆肥技術,當時正在我們大學跟一位教授(這位教授后來也是我的碩士階段的導師王秀峰教授)一起做合作科研課題。后來,我也很榮幸參與到這個課題之中。池田老師跟我講了他的經歷,我深深被他的這種大愛精神所感動。開始跟隨老師一起去鄉村做農田調查,在試驗田搞研究,到田間地頭做推廣,也就是那時候讓我更深入地了解到我們現行農業生產現狀與土壤退化的現狀,確定了農業技術上努力的方向。
小毛驢市民農園
很開心,在這里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群昂揚激情的年輕人一起在田里揮汗如雨,一起侃侃而談到深夜,一起激揚文字,一起思考著農業、社會、國家……也是在這里接觸到經常笑瞇瞇的和藹睿智的溫鐵軍老師、實踐自然農業40余年的趙漢珪老師、我們的領路人石嫣姐、黃老師、潘老師、曉輝、老六……還有好多有理想、有思想、勇敢的“斗士”們!
在這里,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一些事情,能夠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農業,也找到了自己在這項事業中的角色定位。
大農業企業的經歷
由于各種機緣,跟我的恩師池田老師一起加入了一個很有社會責任心得的大農業企業,做生態農業的科研與推廣。在這里工作的四年間,是經受更多鍛煉、接受更多成長的階段,對農業也有了更加深切地認識。這段經歷,讓我明白,在生態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農民才是最重要的角色,只有農民生產方式轉變,并且有能力轉變的時候,農業才能真正轉變,食品安全問題才能徹底轉變,而生態農業就是正確的方向。
鄉村的凋零
這些年,每次回家,看到都會有些傷感,村里年輕人越來越少,只剩下老弱婦幼。而我自己家,也是如此,幾個兄弟姐妹都在外工作,爸媽逐漸年邁,他們喜歡鄉村,卻也開始抱怨干不動農活了,他們是多么希望能有年輕人在身邊……
家鄉的老屋還在,人卻越來越少;小時候愛爬的老樹還在,不見當年的小伙伴;綠油油的麥田還在,只是多了一些本來不屬于農田的東西,少了一些農人的腳印。
新的希望
當我提出做生態農場這樣一個想法的時候,好多朋友送來支持與鼓勵,可以看出大家從心底里都希望看到更多生產自然健康食材的小農場出現,希望看到鄉村的繁榮。
家里最先響應的是我的姐姐和姐夫,姐姐放下所有的工作,成了一名農婦。姐夫也成了農場的會記、后勤與兼職快遞員。
爸媽的態度是比較復雜的,開始比較反對,漸漸地開始接受,并喜歡著。我知道他們是希望孩子們待在自己身邊,傳承農業,只是擔心孩子們的未來,怕孩子們受苦。
家庭農場開始了,取名“咱家農場”,寓意,希望做一個與支持生態農業的朋友們共享健康食物的信任平臺,大家像一家人一樣,一起協力生產健康食材。
于是,在各種質疑聲和好奇的眼光中。咱家農場開始斷農藥、化肥、除草劑,自己做堆肥改良土壤……
事實證明,我們可以做到!看這土地,它是多么有生命力!在這最開始的一年,作物雖然產量低了,卻更加健康,食物更加美味!當朋友們跟我說他們吃出了小時候食物的味道的時候,我的內心充滿欣慰與喜悅!
這一年,最開心的當屬老媽,再也不用打那難聞的農藥了,事實上農藥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農民,每年都有很多農民因在打農藥的過程中中毒住院的。老媽經常很自豪的跟鄰居說,我們家不用農藥了!
這一年,我學習了很多以前在學校和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了解了很多農人的傳統智慧,學習了一些傳統手工藝,像做老酵子,發面,還有一些傳統自制的小工具,比如這個簡易的挑豆子的工具,不用那些轟隆隆的“費電”的大機器,一塊木板就解決了!我不斷被這些傳統智慧所折服,小的是美好的,在這個能源危機的時代,這些精巧的智慧真的需要被傳承下去,這是我們或者我們后代們生活的一道防線!
這一年,我們收獲了很多朋友。他們非常信任咱家農場,給予我們很多的支持與建議,就像家人一樣。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希望咱家農場以健康食材為媒,向這個世界傳遞愛。
我們堅信,生態農業,道法自然,這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一種對土地、對農民、對消費者都有利的美好的生活方式選擇。
我希望“咱家農場”像一顆生態農業的“星星之火”影響更多人,希望更多地農戶加入進來,希望更多的人支持健康消費,希望我們的更多土地得到保護,希望生態環境得到復蘇,希望世界充滿愛與信任!
鄉村,是美好的。安靜、純樸、簡單、智慧,相信你也會喜歡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鄉村建設研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