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的主人公是廣西省梧州市的一位古建筑工藝匠人,下面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文字一起走近他!
1
三月,正值雨季,嶺南地區依然濕冷。望著窗外晰晰的春雨,我的思緒又回到了童年記憶。同樣是雨季,瓦檐滴水一條一條的,仿佛水晶做的水簾。水落下來滴在青磚或大理石做的石線上,形成一個個小酒窩,濺起來的水花像跳躍著的音符,和著雨水打在瓦面上的韻律,仿似一首古老的音樂,在吟唱著逝去的光陰和遙遠的鄉愁……
2
我的家鄉坐落在廣西南部的一個群山環繞,溪水潺潺的小山村里。老房子錯落有致地散落一個小山坡上,青一色的瓦面,青一色的泥磚,在有霧的早晨,便宛如一幅水墨畫。我自小就住在老房子里,直到出來工作。后來才知道她還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古建筑。每一幢老舊的古建筑,都像一個慈祥的老人,給予了那個年代許多孩子歡樂的童年,包容著生活中所有的繁瑣碎事,見證著每一個家族的興旺浮沉。她以博大的胸懷容納著所有的喜怒哀樂,她以堅韌的精神承受著百年風雨,她以不太強壯卻異常牢固的身軀傳承著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明……如今,她正慢慢老去,滄桑的身軀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的風雨;如今,我們住進了鋼筋水泥樓里,裝飾也比老房子豪華許多,看似幸福,但心里總感覺少了點什么。是的,老房子的那種親切感,那種傳統的情懷是現代建筑怎么也裝飾不出來的。物質文明一直在進步,但傳統文化的身影卻漸行漸遠……
3
人生總是由許許多多的偶然連接起來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步入了民間工藝的殿堂。先學的是白描,然后木雕,然后泥塑、灰雕,直到現在,成為一個專業的古建筑工藝匠人,主要從事木雕灰雕壁畫等工藝。時光匆匆,從學藝之初至今也已有十余載了。第一次接觸古建筑工藝,是參與修復一間老祠堂,已有兩百多年歷史,這是一棟典型的嶺南風格古建筑,三進土木結構、青磚朝面、雕梁畫棟,工藝方面主要是修復一些殘缺的木雕花板和灰雕,還有剝落的壁畫等。當我第一次面對這些前輩留下的手工藝時,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當時的心情一點也不夸張。雖然這些木雕花板上面還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灰塵,雖然有些地方殘缺了,但絲毫掩蓋不了其精湛的技藝所散發出的光芒與魅力,一股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濃郁得像一壇陳年老酒,醇香、沁人心脾!屋脊上的灰雕神獸炯炯有神、栩栩如生,雕工非常精美,但又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浩然大氣。墻上的壁畫古樸有味,線條極其流暢,有的色彩雖然已陣舊,但更顯其古香古色。這每一刀一鑿、一筆一畫都能感受到那一絲不茍的匠心獨運,甚至感覺得到雕琢細微處時那屏著呼吸的脈搏跳動!心靈的洗禮來得如此猛烈,以至于多年后記憶猶新,從那一刻起,我的心就被古建筑俘虜了。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無比的智慧和勤勞創造了這些精美的手工藝,經過一代代工匠的努力和傳承,成就了今天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繼承呢?
4
做工藝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一顆匠心,絕對做不出精美的手工。這顆“匠心”是如何練出來的呢?俗話說:“慢工出巧匠?!币粋€“慢”字詮釋了匠心的含義,有耐心、恒心、細心方可拜見匠心。常言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每一種手工藝的練成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急躁,而是來自長年累月的積累和默默無聞的苦練。這其中的艱辛,只有匠人才有深刻體會,特別是在學藝之初,如不能忍受那種枯燥、孤獨的煎熬,根本無從學起。所以這也是許多民間工藝漸漸流失的原因之一: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愿意做這種又苦又累的活。還有一個就是做民間工藝的活不好找,就業難等因素造成了民間工藝面臨失傳的局面。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古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學者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史》上寫道:“至今為止,世界上真正實現過建筑設計標準的只有中國的傳統建筑。”近些年,在民間呼吁對文化遺產的繼承和政府積極搶救保護古建筑文物的政策扶持下,我國的古建筑正在悄悄地舊顏換新貌,繼續承擔著她的歷史使命。傳統工藝該如何去傳承?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面對、關心和反省的問題。通過這些年的工作,我注意到有相當一部分工程,無論是維護修復的古建筑,還是新建的仿古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工藝相比都相去甚遠?;炷令A制構件代替了木制結構,簡單的電腦淺浮雕代替了生動的手工深浮雕,瓷磚彩畫代替了手繪壁畫,粗糙燒制的陶瓷神獸代替了手工雕塑,仿青磚的瓷片兒或墻漆代替了原來的清水墻……現代人用無與倫比的“智慧”創新了傳統工藝,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諸多的因素造成了五花八門的創新工藝,皆因缺乏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和追求,而本質卻是成本和利潤之間的矛盾,最主要的還是“匠心”的缺失。如此傳承,古建筑的韻味與魅力正在我們的手中慢慢地淡去……
5
每一次回到老家,我都要去老房子走一走。老房子歷經一百多年的風吹雨打,加上疏于維護,已破敗不堪,看著那些殘磚敗瓦,一陣陣的失落涌上心頭。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都曾見證我的成長,如今她已老去,而我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去年家族就開始討論要重建老房子了,有的說仿古重建,有的說用混凝土結構重建,至今沒有達成統一意見。老房子的命運何去何從?誰知道呢?一如自己的未來不可預見……但我心里始終有一個聲音在回蕩:即使窮其一生亦契而不舍做一名匠人。我想這將會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像那一代代不留名的工匠,他們把鳥語花香雕塑在民族的屋脊上,把“匠心”烙印在歷史的棟梁上,讓后代不忘初心,去銘記,去傳承。我還有一個夢想:有朝一日親手建一棟古建筑,讓其流傳于世,讓鄉愁不再遙遠……
傳承古建筑手工藝,任重而道遠。需要你、我、他共同來關注這一珍貴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鄉村文化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