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盡管我國自2004~2015年取得了糧食生產的“十二連增”,并且相關部門透露的最新信息也表明,今年的糧食產量有望突破6億噸,但仍不能忘記我國糧食形勢錯綜復雜,中長期糧食供求總量緊平衡與個別品種階段性過剩并存的現實國情。對于糧食拋損浪費,仍要警鐘長鳴,決不可放松“糧食安全之弦”。
現在有不少人或許認為,我國糧食行業已經“糧滿為患”,“去庫存”已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的確,對于個別品種糧食,確實存在市場消化慢、庫存大的問題。以玉米為例,玉米“去庫存”任務確實相當嚴峻。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玉米產量、儲備量增加;另一方面,玉米的南北市場價格、國內外市場價格“雙雙倒掛”,而與此同時,玉米的需求又有所減少。正是在這樣的雙重作用下,玉米等糧食出現了高庫存情況。
不過這種高庫存現象并不普遍,還有個別種類的糧食生產任務還十分迫切。中國食品(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院在發布《2015~2016年中國糧食安全(評估)發展報告》時就曾指出,中國糧食行業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小麥基本安全或者弱安全;稻谷基本安全或者弱安全;食用油、花生、大豆進口率太高不安全。面對此種形勢,人們尤其是“關鍵部門”務必充分認識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不可掉以輕心。
因此,不管是餐桌上的浪費,還是餐桌外的損失,都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同時保持清醒頭腦,積極應對不必要的浪費損耗問題。
有報道顯示,中國糧食產后損失驚人,每年的糧食損失浪費量大約相當于2億畝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根據測算,中國糧食產后僅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總量達700億斤以上。這些損失讓人觸目驚心,更令人痛心。管好糧倉,降低損耗,杜絕浪費,一定程度上來說,其意義不啻守住耕地紅線。
因此,對糧食生產后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精細化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也在此呼吁,在糧食運儲管理上,用創新、有效的技術代替傳統、低效的手段,同時政府、社會、企業多方共同參與,做好硬件設施建設和普及科學儲糧知識的工作,切實將科學管理貫穿在糧食減損的每一個環節,真正把“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傳統發揚光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河南經濟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