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何說上海還沒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鎮”?
寫下這個標題,也許不少上海人心中會掠過一絲不爽、抑或不服——堂堂大上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魔都”,難道還拿不出一個“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鎮”?
感覺不爽吧?心里不服吧?但不爽也好,不服也罷,這可不是筆者個人的判斷。還是讓我們一起再來重溫和領會一下市委常委姜平在今年本市農村工作會議上的一段話吧——“我們要保護好歷史建筑、古村古巷、傳統格局,深入挖掘和弘揚滬郊傳統鄉土文化,留得出青山綠水,留得出鄉愁,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對名鎮的保護和建設,楊雄市長、光輝副市長和我,共識都一樣,上海至今沒有一個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鎮,不是說我們自我貶低我們的朱家角鎮、楓涇鎮、新場鎮,只是你拿出來跟人家的烏鎮去比比,確實我們是有差距的。所以這次市有關部門牽頭,正在做方案,方案定下來后,我們要下決心打造幾個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鎮出來……”
說得很明白吧。顯然,這是市領導站在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和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的高度,以構建上海“全球城市”的定位,從城市布局謀劃、產城融合發展,歷史文脈延續和文化氣質傳承的視角對城鄉發展一體化及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認真體味市領導講話的內涵深意,我們說,這些年來,我們在新型城鎮體系建設和名鎮打造上確實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就拿朱家角、楓涇和新場等古鎮開發與建設而言,無論是原住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還是旅游品牌效應的拓展等方面,都在相當范圍內取得了民眾感知和社會認同,但如果我們以“全球城市”的站位與匹配度作為參照標準,這些古鎮與“更具魅力的人文之城、更有活力的創新之城、更加宜居的生態之城”的總體定位,與“人文氣息濃厚、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功能復合多元的特色小鎮”的建設要求,與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名鎮影響力的衡量標準相比,顯然還存在較大差距,還稱不上“真正拿得出手”。
所以,筆者認為,上海如何打造“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鎮”,建設好一批真正有生命力的特色小鎮,這是順應國際大都市發展規律,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改善城市管理服務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上海“三農”工作新定位、新認識、新思想應有的高度和視野,必須認真規劃、創新思考,花力氣做好。
二、長三角為何不約而同掀起“特色小鎮”熱?
這段日子以來,“特色小鎮”有點火——5月3日,國家發改委表示,今年將選擇1000個左右條件較好的小城鎮,積極引導扶持發展為專業特色鎮。于是,長三角聞風而動,仿佛是一夜之間,“特色小鎮”成為了許多地方政府官員和媒體記者使用頻率最高的“熱詞”。
其中要數浙江勢頭最火。以省政府名義出臺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和指導意見,要在全省建100個特色小鎮,可謂雄心勃勃。首批公布的有37個,除了著名的烏鎮互聯網小鎮外,還包括杭州余杭的夢想小鎮、湖州埭溪的美妝小鎮、海寧的皮革時尚小鎮、嘉善大云的巧克力甜蜜小鎮、諸暨大唐的襪藝小鎮……
江蘇也不甘落后。根據對外公布的信息,江蘇計劃通過“十三五”的努力,加大重點鎮和特色鎮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個左右富有活力的重點中心鎮和100個左右地域特征明顯的特色小鎮。
再看咱們上海。最先動起來的是毗鄰浙江的金山,全區調研、層層推進、開高層論壇,發力特色小鎮,區政府發文宣布力爭到“十三五”末,初步培育形成一個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的特色小鎮群落。6月13日,上海市委、市府《關于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本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促進城鎮發展和功能提升,建成一批人文氣息濃厚、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功能復合多元的特色小鎮”的工作目標。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長三角不約而同掀起“特色小鎮”熱,偶然中存在著必然。筆者以為,一是國家戰略導向的引導,二是城市發展進程的倒逼,三是創新發展的驅動,四是國內外著名小鎮案例的催化。但是正如專家建言,特色小鎮是體現創新、協調、特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綜合發展平臺和推動地區產業升級、發展新經濟的重要載體,但要避免“一哄而上”,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房地產化”,而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產業特色,形成支撐特色小鎮發展的內在造血機制。
據悉,本市目前正在研究如何進一步鼓勵發展特色小鎮,但不會出臺千篇一律的政策,而會結合各鎮的特色和需求,實施精準化的政策供給。
三、建設特色小鎮需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上海如何打造出真正拿得出手的水鄉名鎮、特色小鎮?
筆者以為,在建設過程中,需要認真思考和處理好幾個關系。
其一,時尚元素與小鎮風情的關系。
江南小鎮,依水而建。風貌清麗婉約、文化底蘊深厚、生活富足安逸,離城市不遠又有距離感。從那里走出幾多才子,養育無數佳人,小鎮應是有故事的地方,更是彌漫風情的所在。這種小鎮風情某種意義上是其魅力最本質最原始的靈魂。誠然,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不可避免地要導入現代理念,但如何巧妙地將小鎮風情和時尚元素天衣無縫地融合,是一件很見功力的創意工程。
去過歐洲的人都有同感,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大都市周邊的小鎮,交通便利、鄉情濃厚。窗臺盛開的鮮花,教堂悠揚的鐘聲,充滿時尚元素的酒吧和咖啡屋星羅棋布,手工制作的傳統手工藝品,最好的紅酒、奶酪、火腿、香腸美味誘人,年青人和老人和諧的享受各自的熱鬧和幽靜……充滿風情又不乏時尚的小鎮永遠是熱愛生活的人們所向往之地。
特色小鎮的魅力就在于風情和時尚的巧妙融合,這種融合的魅力是小鎮獨有的,繁華都市沒有,鄉野村落也沒有。但最可怕的是,在建設過程中將所謂的時尚元素粗暴地“拉進”小鎮,如此,熱鬧是有了,風情卻沖散了——老街儼然成了小商品市場的集散地,整天熙熙攘攘、鬧鬧哄哄,一時的利益驅動嚇退多少追尋幽靜、古樸、安逸人們的腳步,哪還有特色可言?
其二,旅游功能和其他產業的關系。
說起特色小鎮,人們往往首先和旅游功能聯系在一起。確實,這兒遠離都市塵囂、生活設施齊全、自然景色迷人,又蘊涵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它作為一種人類居住形態和生活方式呈現的同時,無疑是一種寶貴的旅游資源,備受青睞,讓游人紛至沓來,樂而忘返。不光是一般意義上的游人,就連全球性會議也都將特色小鎮作為首選——瑞士達沃斯小鎮、美國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法國普羅旺斯小鎮、中國海南博鰲小鎮、中國浙江烏鎮古鎮、中國黑龍江亞布力小鎮等等,因此,“顏值”無疑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指標,例如浙江省要求所有特色小鎮都要建設成為3A級以上景區,旅游產業類特色小鎮要按照5A級景區標準建設,但必須指出的是,小鎮經濟不僅僅局限于旅游產業,特色小鎮的核心元素,除了環境優美的“顏值”以外,產業特色是重中之重,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關鍵所在。每個特色小鎮都要緊扣自己的產業優勢、文化傳承和歷史沿革,主攻包括旅游產業在內的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不能“百鎮一面”、同質競爭;既使主攻同一產業,也要差異定位、細分領域、錯位發展,千萬不能喪失獨特性。在定位特色產業時,既要避免舍近求遠、崇洋媚外和生搬硬套,沒有產業基礎,硬招商引資,也要防止產業特色與地域人文歷史互相割裂,把特色小鎮搞成“古鎮旅游”與“產業園區”兩個互不相干的“拼盤”。從國際和國內成功特色小鎮的實踐可以得到印證,產業與人文相互融合的小鎮經濟才是現代經濟的一種重要發展模式,特色小鎮的“又特又強”體現在豐富人文的基礎上做強特色產業,即產城人文一體,如此的小鎮經濟才有可能成為城市發展新的增長點。
其三,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關系。
特色小鎮既承載歷史,又離不開創新;既是文化傳承的平臺,又是創新產業的載體。文化應成為每個特色小鎮的“內核”,文化基因應植入產業發展的全過程。但文化傳承并不是簡單的點綴和裝飾,不是靠建幾個歷史文化、傳統工藝的展覽廳和博物館就能實現的,延續文化根脈、傳承工藝精髓,既要引領特色產業的創新發展,又要為傳統產業注入新活力,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毗鄰紐約金融市場,距離華爾街半小時車程的格林威治小鎮為何成為對沖基金聚焦區?阿爾卑斯海拔最高的小鎮達沃斯吸引世界經濟論壇的青睞,難道離得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瑞士的影響力?小橋流水、槳聲舟影、白墻黛瓦,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水鄉古鎮似乎與前沿的世界互聯網會議八桿子打不著,但是,就是這個烏鎮,恰恰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度融合的最成功的例證,互聯網技術在一個千年古鎮的全面滲透與覆蓋,使烏鎮成為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最佳選擇,被認為是“烏鎮總設計師”的陳向宏在微博中這樣寫道:“沒有烏鎮15年的旅游發展及傳統生活下現代化完善配套設施的完備,這樣一個國際化的會議不可能把烏鎮作為永久會議地,這是烏鎮最大的紅利,對烏鎮乃至所在城市未來的發展影響不可估量。”古鎮的互聯網基因,是烏鎮從眾多地點中脫穎而出被選中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根本原因,當掃碼支付尚且只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剛嶄露頭角的時候,在烏鎮的商超系統已經是全面普及了。
文化傳承和創新在烏鎮尋覓到了最佳契合點,特色小鎮的魅力就在于在文化傳承的同時推進持續的創新,這是現代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征。
其四,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的關系。
特色小鎮,不應是政府主導、市場跟進,而應是政府引領、企業主體、市場動作。特色小鎮建設中,政府的引導功能主要應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編制規劃;二是基礎設施的配套推進,主要是水、電、道路建設等;三是要素保障,最主要的是土地保障;四是生態環境保護;除此之外,就是營造好能吸引各方力量的政策環境。企業的主體地位體現在產業發展、市場營銷、項目推進、效益追求,包括人才引進等等,整個建設都應創新體制機制,實施市場化運作。借鑒浙江的實踐經驗,特色小鎮的建設應具備五個特點:一是有一個小鎮靈魂人物,二是有一個高端的新興產業,三是有一個創新的運作模式,四是有一個全新的產業生態,五是最好有一個世界級的產業會議。
特色小鎮是集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為一體的產城人文融合體,格林威治、達沃斯、亞布力、烏鎮……世界上每一個最終有幸將自己標記為某領域盡人皆知符號的小鎮,都不乏跳躍的思維、充滿相象力的創新能力、靈活的市場機制、獨特的人文傳承和風景如畫的自然生態,也許,這就是它們最終“拿得出手”的內在必然邏輯,當然,也許還有著些許冥冥之中偶然的幸運眷顧,而上述所有元素和能力上海都不缺乏,因此,上海誕生“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鎮”,是完全可以值得期待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07-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