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氣、水污染之外,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總體也不容樂觀。記者了解到,目前土壤污染防治仍存在基礎信息底數不清,土壤修復起步晚、技術缺乏、標準滯后等難題。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孫世友認為,水、土、氣、生(生物)處于一個生態系統,污染物質之間存在介質的傳遞關系,在當前河北及京津冀區域面臨水、氣、土立體式污染的現狀下,應堅持統籌治理,實施水氣優先治理、率先達標,并長期治土。
土壤污染存三大“禍首”
據近年河北農業地質調查,河北土壤總體清潔,適用于一般農田、蔬菜、果園等用地。但表層土壤Hg汞、Pb鉛、Cd鎘等重金屬元素明顯累積,局部污染較重。孫世友說,工業三廢、污水灌溉及農業面源污染等是造成河北土壤污染或超標主要原因。
多年來因生產工藝落后,部分企業采礦和金屬冶煉以及電鍍、制革等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棄物處置不當,越來越多污染物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日趨嚴重。近年來,相關部門加大了查處和治理力度,污染趨勢得到遏制,但歷史原因造成的污染仍需關注。
其次,河北污灌區分布范圍較廣,有些污灌區甚至超過了30年。污灌及其持續時間增加引起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成為污灌區農田最嚴重的污染問題。
此外,河北化肥和農藥施用量較高,長期施用重金屬含量較高的磷肥會導致土壤中Cd鎘、Cr鉻和As砷的積累,個別農藥在組成中含有Hg汞、As砷、Cu銅等重金屬元素,長期過量或濫用也會污染土壤。同時,河北年均畜禽糞尿產生量在1億噸以上,當養殖畜禽糞便的重金屬含量超標且不經合理處置,菜園和果園對其過量施用就可導致土壤重金屬明顯積累。研究表明,河北常用耕地畜禽糞便平均承載量為19.1噸/公頃,部分地區農業廢棄物承載量已成為對環境較嚴重影響的預警區。
底數不清、技術不足、標準滯后
孫世友認為,雖然近年來農業、環保、國土等多部門都進行了土壤污染監測,但各部門相互間缺乏聯動和長期有效的土壤污染監測機制。目前河北土壤污染信息仍底數不清,尚難以全面掌握環首都區域土壤污染清單、來源、分布、程度及態勢等。隨著國務院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各部門聯動將會加快土壤污染底數調查與評價。
在土壤污染修復上,存在起步晚、技術匱乏等問題。孫世友說,多數省份近兩年才開始做一些半研究半示范修復項目,且國內自主研發的修復技術創新與裝備嚴重不足,缺乏規模化應用、產業化運作的管理技術支撐體系。“比如,目前國內針對某種重金屬元素單一的研究和技術較多,但實際土壤中重金屬污染呈復合型,亟須成套的、有針對性的技術和裝備。”
孫世友說,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環境領域研究投入逐年增長,但圍繞農田土壤污染源解析、過程調控、風險評價等環節投入明顯不足,難以支撐農田土壤高效、安全、可持續利用這一目標。“目前修復試驗項目一畝地每年僅需投資二三百元,邊修復邊生產。但重度污染農田修復周期需5到10年,成本高、效益低,需政府補貼,不然很難推廣。”
此外,現行的土壤環境標準不健全,使目前土壤環境污染評價與分區都缺乏適宜的依據。孫世友說,目前執行的是1995年出臺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太粗泛,針對性不強。“土壤類型復雜,僅河北就有164個土屬、357個土種,只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土壤不科學。亟須統一標準與細分標準相結合,進行土壤環境質量分級,才能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治理修復。”
“水土氣生”應統籌治理
孫世友認為,應整合各部門資源、盡快摸清土壤污染底數,并確定重點區域、重點作物、重點元素開展加密普查,查明土壤環境質量現狀。同時,在治理上,水、土、氣、生物處于一個生態系統,污染物質之間存在介質的傳遞關系,一損俱損。他認為,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應遵循水氣為源頭、土壤為承載的自然規律,實現三者統籌治理。“研究表明,土壤污染除了受水污染影響,部分還來自大氣污染物沉降。而土壤污染也對大氣、水環境造成影響。”孫世友說。
首先,應統籌水土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按照互為因果、互為源頭修訂、制定標準,防止污染治理空轉浪費。并構建以環首都區域為核心的水-土-氣-生物污染鏈監測網絡,搭建應急監管平臺、土壤環境監測網與決策支持系統。
其次,統籌考慮土壤環境保護與農業生產、飲用水源保護、人居環境健康等關系。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土壤重金屬污染區、高背景區及有關的癌癥村等高風險區進行深入調查與評價,對土壤污染重點區域重點監控,調整種植結構,嚴防重金屬超標食品進入食物鏈。
此外,加強法律、科技支撐。孫世友建議盡快出臺國家《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地方法規,建立部門統籌、聯動監督監管機制,明確政府、企業、組織、個人等責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并加大科技支撐,以土壤污染防治為核心,揭示農產品產地立體污染發生進程、演變機制,構建主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背景值。加強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科技研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參考報》2016-07-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