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完了,很多從農村老家返回城市工作的人們,心情卻很不爽。寫一篇返鄉筆記,簡直是飽蘸悲情;說一句老家往事,就是喟嘆“故鄉淪陷”。
這種敘事方式已成套路,這類情緒表達已是積習。只不過,每年又都在找些新的由頭進行加工罷了。比如,今年普遍采用的是“上海女孩跟江西男友回農村過年,吃第一頓就要分手”的網帖。其實,像這類網絡紅文隨處可見,之前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也算是代表作。
上海女孩曬出的讓很多城市人難以直視的晚餐,很多返鄉者呈現的鄉村凋敝圖景,確實也是真實鄉村的縮影。甚至,有時還屬于美化升級版。我也常帶著女兒回蘇北農村老家,面對遍地泥濘和荒草封路我也會望而卻步,面對蚊蠅亂飛、蛆蟲蠕動的茅坑女兒也會心存畏懼,特別是面對傳統文化消亡和情感倫理衰減,我們也常會覺得故鄉不夠美好。
鄉村看上去有些荒涼,鄉土社會存在著失序,但我更想說的是,絕不能因為這些,就看不到鄉村那些新鮮的東西,就割斷了與故鄉的情感紐帶。對待故鄉,不能只知道簡單粗暴的呈現,而不知道進行悉心的整理分析;更不能把故鄉變成傾倒個體情緒垃圾的地方,而應當是游子責任擔當的所在。
“回不去的故鄉,融不進的城市”是一種暫時的身份迷茫,但是,它不應該形成長久的情感迷失。如果返鄉者只是以“城市中心”的話語體系去看待鄉村,只是采取悲情化的敘事方式呈現鄉村,而不去描繪鄉村的新鮮活力,不去展現鄉村希望光亮,那種兜售出來廉價的鄉愁,其實就是不負責任的個體囈語,甚至是“消費鄉村”的野蠻行為。
過度詩化和盲目唱衰,是對待鄉村的兩種很不理性的姿態。田園牧歌和衰敗凋敝,是鄉村社會在特定階段的存在,是人們依據特定時期的價值觀念做出的評判。但是,它們都不足以涵蓋鄉村社會作為文化存在的全部。特別是在城鎮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去了解鄉村的內部信息,需要蹲下身子近距離傾聽鄉村的內在呼吸,需要以更加寬容悲憫的心態去觸摸鄉村脈搏。只有如此,人們才能因為真正懂得鄉村,來完成對自身生活的重新審視和重新建構。
在今天,城市與鄉村,非常需要在靈魂深處進行平等的對望。故鄉真的不是讓城里人拿來表達懷舊愁緒的,不是讓鳳凰男們進行田園抒情的,更不是一種被扔在廢墟的文化垃圾。故鄉有自己鮮活閃亮的生命存在,有城市匱乏的文化源理。從鄉村搬進城市的人們,更要懂得將傳統鄉愁與現代文明進行對接。梁漱溟曾說,“從鄉村開端倪,來創造一個新文化,創造一個新社會制度”。我們看待故鄉,如果不放在整個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大系統大框架下進行理性認知和積極重建,就只會變成是矯情、簡單、粗暴的情緒表達,于個體、社會以及國家,都無益。
如果游子真的心系故土,就不會再感嘆什么“故鄉淪陷”了。特別是那些所謂的“鳳凰男”,真是不要過完年就忙著去唱衰故鄉了。最應該做的,就是在聯結鄉村和城市的那根長繩上,串起閃亮的珍珠,來讓更多人看到光亮,看到希望,積蓄力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