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浙江省鄉村振興咨詢委專家策論會在浙江溫州召開,來自全國“三農”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相聚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共享農村改革經驗,共話鄉村振興未來。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亞華教授受邀出席并作題為《以有效治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和啟示》的主旨發言。他認為,有效的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其核心內容是領導力有效供給、治理共識有效凝聚、內生動力有效激發和利益聯結機制有效構建。以下為會議發言實錄。
以有效治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和啟示
浙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為全國貢獻了很多改革經驗。我們關注和研究了浙江近年來涌現的一批改革經驗,包括浙江首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兩山銀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鄉村“CEO”,中國美麗鄉村發源地安吉,以及桐鄉首創的“三治”融合,寧海的村級權力清單三十六條,象山首創的“村民說事”,海鹽搭建的“睦鄰客廳”等。當然,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浙江“千萬工程”。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是罕見的以地方經驗為標題的中央文件,可見浙江的“三農”工作為全國提供了經驗和示范。
去年是浙江“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周年,農業農村部認真總結推廣“千萬工程”經驗,我們也認真學習,深感“千萬工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為全國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浙江樣板”。“千萬工程”很值得研究,是當代“中國之治”的一個縮影,包含了很多中國智慧,例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這些精神財富已經成為指導全國“三農”工作的思想方針。
浙江“千萬工程”實踐生動詮釋了通過實施有效治理,可以有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二十字”總要求中就包括“治理有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以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石,而推進有效治理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
綜合全國各地的鄉村振興典型經驗與案例,我們發現:鄉村的振興,首先要立足于“農”,這就是鄉村獨特的功能,包括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其次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當地的比較優勢,最大限度激發鄉村獨特功能,將鄉村功能轉化為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把農村從“糧倉”變為“廚房”,把農村的“窮山”變成“金山”,把農村從“田園”變成“花園”。這一轉化過程的關鍵是打造治理共同體,實現多元主體協同參與,這主要依靠鄉村的有效治理。
鄉村的有效治理不能僅依靠鄉村自身力量,一定要多方借力,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用好各種發展動能,最重要的是“五大動能”:組織引領、市場牽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和數字賦能。在浙江“千萬工程”實施過程中,這五個動能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浙江作為我國市場經濟最發達的省區之一,鄉村工業化得到較為充分的發展,城鎮化對鄉村發展帶動作用明顯。2023年,浙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4.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8個百分點, 在快速的城鎮化過程中,鄉村不僅沒有衰敗,反而越發美麗,關鍵是通過城鄉產業互補、城鄉要素流動、城市反哺鄉村,以城鄉融合實現了城鄉共同繁榮,這對于全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千萬工程”還非常重視用好數字技術革命機遇,以數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現代化進程。在這一過程中,黨的堅強有力領導是“千萬工程”得以及早部署、持之以恒、不斷推進的組織保障。
我們通過對全國鄉村振興典型經驗和案例的考察,發現有效治理的內核有“五大要件”:領導力、共識凝聚、內生動力、利益聯結機制和能力培育。這“五大要件”在浙江“千萬工程”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1.領導力有效供給,牽引鄉村發展。“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中國的國情決定了領導力是推動鄉村有效治理的第一推動力。在農村人口不斷凈流出到城市的背景下,鄉村的領導力不足是鄉村振興的瓶頸因素,需要千方百計多渠道加以解決,不論是培育當地村干部和鄉村能人,還是引用返鄉企業家和新鄉賢,只要能夠增加鄉村領導力,都是值得努力的切實舉措。“千萬工程”的經驗就是發揮了中國特色的體制優勢,通過多層次的領導力供給牽引鄉村振興,既有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如黨建引領選優配強村支書,也充分激發市場的活力,如杭州余杭面向全國招聘農村職業經理人。通過有效解決鄉村帶頭人的問題,浙江各地有效組織了人民群眾的力量,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實現了有效的鄉村治理。
2.共識凝聚,凝結治理理念,形成治理共識。在鄉村治理中,具有城市化背景的治理主體優勢在于擁有市場信息、先進技術、規則經驗等現代化的要素能力,而具有鄉村背景的治理主體優勢在于對本土化治理規則的熟悉,以及擁有地域性的生產要素。在鄉村治理過程中,需要各種主體通過對話交流,形成鄉村發展的共同愿景,進而形成具有凝聚力的鄉村治理共同體。在共識凝聚上,浙江在很多方面的理念比較超前,比如20年前就提出要堅持農民主體、堅持一切按照農民的需求,找準小切口,分類施策把握關鍵。
3.內生動力奠定有效治理基礎。廣大農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主體,推動鄉村振興需要最大程度激發廣大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內生動力和共同合力。在“千萬工程”實踐中,我們看到多地通過創新治理模式,堅實走好“三治融合”之路,推動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清楚明了”,本著“有事好商量”的理念推廣村民說事,大力弘揚民俗文化,大力推廣文化禮堂,激發廣大農民熱情,釋放了蘊含在人民群眾中的巨大能量。
4.兼顧多元主體需求,實現利益聯結。多元主體如果要達成長期有效的合作,必然是以某種創新性的方式兼顧了各方的利益需求。尤其是在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兼顧村集體利益、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企業及合作社的經濟效益,能夠更好地推動村莊經濟發展中不同主體的協同,推動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例如,浙江湖州市以縮小城鄉差距、助推共同富裕為出發點,在全省率先探索“強村公司”,運用“鄉村經營”理念探索“兩入股三收益”“兩退出三保障”“兩承諾三帶動”的利益鏈接機制,形成強大的鄉村建設凝聚力。目前強村公司的做法已經在全國很多地方推開。
5.能力培育是有效治理的催化劑與試金石。鄉村振興之路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多元主體不斷學習、探索、磨合,逐步形成利益共同體;也需要在此過程之中不斷試錯和調適,找到適合當地的發展道路。浙江省自2003年開始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以點帶面,幫助農村全面提升發展能力。2011年之后,轉向“千村精品、萬村美麗”,不斷優化升級。當前,浙江正在打造“千村未來、萬村共富”,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鄉村,推動鄉村振興能力整體邁上新臺階。可見,浙江20年間不斷升級“千萬工程”,是一個循序漸進和不斷調適的過程。
綜合來看,實現有效的鄉村治理,需要把握“五大動能”,需要協同多元主體形成治理共同體,用好“五大要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這樣就可以有效激活鄉村的各種獨特功能,最終實現“五大振興”。上述理論機制,在浙江“千萬工程”中有鮮明體現,也是浙江“千萬工程”的重要經驗。
目前,浙江人均GDP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0%,位居全國前列;同時,浙江是全國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在過去十幾年間是全國很少幾個所有地級市都能夠吸引人口凈流入的省份之一。這展現了“千萬工程”對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有力說明有效治理可以帶動鄉村整體水平提升,讓鄉村“舊貌換新顏”,通過縮小城鄉差距,進而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浙江經驗,中國方案。“千萬工程”不僅給全國提供了鮮活的經驗,也堅定了我們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信心。祝愿浙江的“三農”工作在已有基礎上繼續開新局,乘風破浪,為中國式現代化做出更多探索和貢獻!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農研院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