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亞華等: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 作者:王亞華?舒全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9-24 錄入:朱燁 ]

解決“三農”面臨的各種深層次問題,根本要靠深化改革。以城鄉融合發展補齊“三農”短板,是新時代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強調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上述部署擘畫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和實踐途徑,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供了戰略方向和行動綱領。

把握深化農村改革的歷史方位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1978年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一系列制度創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深刻改變了中國農業農村的面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我國農村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城鄉收入差距和農村內部區域收入差距不斷縮小,顯著增強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和成效來看,農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僅帶來了農村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變化,也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尤其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性地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發展戰略、舉措,推動“三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的二十大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舉措,必須充分把握深化農村改革的歷史方位,高度重視農村改革對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明確推進農村改革的戰略思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農村改革應以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戰略思路,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是城鄉融合發展作為戰略立足點,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大強調,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深化了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的戰略定位。這一系列政策舉措順應了新時代工農城鄉關系的演變趨勢,也反映了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新思維。

二是著眼于“四化”同步系統整體,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決定》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對我國長期堅持的“四化”同步戰略的進一步深化。“四化”的短板是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國農村改革需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統籌“四化”系統推進、協調聯動,尤其注重以新型工業化(含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三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分類推進農村改革。我國鄉村地域遼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將我國鄉村大致分為“集聚提升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和“搬遷撤并類村莊”四個類別,采取有的放矢、各有側重的方式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決定》強調,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從城鄉融合的大局看,要求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提升融合發展水平;從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來看,更是要求正視不同村莊在鄉村規劃、建設、治理過程中的差異,突出重點、分類施策,以更好更快推進農村改革與城鄉融合發展。

抓牢深化農村改革的關鍵支點

面向未來,深化農村改革需要抓牢三大關鍵支點。

一是適應城鄉經濟社會結構變遷,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自農村稅費改革以來,工業化、城鎮化深度嵌入并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我國農村勞動力人口持續進城,農業實際經營人口持續減少,土地流轉需求持續擴大,推動了農村經營形式、形態的重大變化,帶來了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重大需求。新時期深化農村改革,要適應這一新形勢新變化,以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為支點,撬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杠桿。

二是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牽引,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增加農民收入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關鍵目標。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首要一點就是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牽引,以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為支點,撬動農村發展動能,健全聯農帶農機制。

三是以協調城鄉人地關系為重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保護農民土地合法權益,尤其是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加快鄉村振興與農業強國建設,需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協調城鄉人地關系為重點,激活資源要素,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

探索深化農村改革的創新路徑

城鄉融合的突破點在于打破城鄉二元體制,推進以城帶鄉,實現各類要素雙向暢通流動,持續探索深化農村改革的創新路徑。

推動城鄉人才雙向流動。首先要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同常住人口掛鉤、由常住地供給的機制,加強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轉移支付,穩步提高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數量和質量。其次要完善農民權益保障機制。保障農民基本權利,確保集體收入優先用于相應農村人口權益保障,加快推進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引導金融力量惠農支農。首先要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機構聯動機制,撬動金融力量按市場化原則更多向農業農村發展傾斜。其次要夯實農村金融服務基礎體系。推動融資配套要素市場改革,強化統計監測與考核評估,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再次要構建金融立體化惠農支農機制。推動“三農”領域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互補支農,促進銀行、保險、證券等不同類型金融行業協同惠農,鼓勵金融機構運用信息技術因地制宜打造惠農利民金融產品與服務,提升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水平。

加快農業農村數字轉型。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推廣智慧農業、數字農業,深化農業全產業鏈“人工智能+”行動,扎實推動數字技術、智能技術賦能農業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促進農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融合發展。其次要加快農村治理數字化轉型。提升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質量,提高農村數字技術普及率,強化農民數字素養與數字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基層干部數字治理領導力,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再次要推進數字城鄉融合發展。加強大數據中心、物聯網平臺、城市大腦(鄉村大腦)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推動城市數字化智能化設施向鄉村延伸覆蓋,加快農村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推進城鄉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體系一體化規劃、標準化建設、均等化分布和異地化辦理,促進城鄉公共服務的數字融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首先要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充分發揮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系統作用,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穩住脫貧人口務工規模、提升就業質量,強化扶志扶智,提升青年人力資本,加強兒童早期發展教育和職業教育。其次要加大對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的幫扶力度。持續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完善常態化幫扶機制,加強低收入人口幫扶、社會保障政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政策相協同。最后要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加強脫貧資產清查核算與建檔立卡,探索脫貧資產盤活利用的市場化機制,完善脫貧資產管理與收益分配機制,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4年08月3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久久 | 五月天婷婷在线亚洲综合一页 | 日久精品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天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