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家鄉人怎么罵我,我也要將我的心里話說出來,因為:古人留給我們的特色資源希望不要毀在我們手里面。
地處河北山西交界處、曾經發生過“七亙大捷”的古村落因為移民導致一個村落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到了縣城礦區成為移民,一部分老人還在苦苦獨守著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屬于我們“野孩子”的“老家記憶”還能想起多少?
上面的文字是英武在微信中回憶童年的文章,今天還寫了關于老家塵肺病病人生活拮據的情況并在頭條問答社區進行了回答,但今天我要寫的是關于老家資源如何保護的問題!
老家人在群里發布的信息,都在討論現在市場炒的火熱的崖柏木料能夠賣多少錢?當我提出要大家保護資源的時候,老家有的人說:“等著你回來保護呢”!“都在山上爛完了,撿回來還能賣幾個錢解決溫飽問題”……面對老家人的質問,英武一時語塞,我現在真的沒有這個時間、精力和財力,但是我們能夠往遠的看看呢?
其實,老家已經在申報省級及全國級別的古村落了,如果能夠批準下來,下一步村里的經濟自然會好起來。
作為土生土長的石門人,看到這些資源被活生生地賤賣,自然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何破解?
一是先行安排村里人員成立簡易崖柏收藏室。將散落在民間、山野的崖柏進行收集、征集,參與人員發放酬勞,貢獻大者可以考慮以入股形式加入。
二是上級進行搶救性保護與收藏。依靠民間的力量是有限的,依靠村委也是不夠有力的(意識首先達不到),上級(@井陘縣電視臺)文物及旅游相關部門要明白這些上千年的崖柏如果沒有了,是不可逆的過程。不能為了短視、眼前利益而讓子孫后代埋怨我們。
三是復雜申請古村落相關結構要先入為主成立收藏組織。作為千年古村落,青山綠水、千年古柏、西山寺、脈足頭革命遺址、當鋪巷子、指揮部、村落廟宇等等,都是應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怎么提高村民收入?
作為井陘縣的一個快被“遺忘”的角落(個人感覺,事實上好像有些動作),希望上級有關部門能夠真正為村民著想。
一是發展古村落旅游。這方面需要村里進行一些配套設施建設,同時邀請村里出去的大書法家、雕刻家李氏家族擔起責任。同時,作為縣城的郊外,尤其是在村里大山上與張蒿灣水力發電站的一個非常好的避暑勝地。還有村里各個大山溝:石南油、涉禽夠、北山、大山都是可以建設成為戶外探險、拓展訓練等基地。
二是大力發展村傳統文化及特產。依托村里傳承下來的拉花、跑旱船、剪紙藝術等民俗文化,還有村里的黑棗、葫蘆絲、小米、玉米等特色農作物。尤其是對于黑棗、葫蘆絲要學習陽泉市平定縣黃瓜干、蔣家溝豆腐還有昔陽縣的小米(貢米)進行細加工,形成地域特色和優勢。
三是鼓勵村民開設農家樂。當然,這個步驟要在上級確定要對村落近開發的時候再進行。
以上一些不成熟建議,希望能夠有開始轉變的苗頭。只是,家鄉人對于崖柏的掠奪式搶挖確實應該停停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英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