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將促進我國農業生產進一步貼近市場需求。這對于我省綠色農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近年來,我省致力于打造綠色食品第一大省,而縱觀具體經營情況,如何真正把握和貫徹營銷理念,則首先應該補齊短板。
一、在營的基礎上去銷。推銷是直接拿自己的產品,通過走渠道、抓機會、找銷路等形式面對市場終端,最終由客戶決定買不買;而營銷則是先沿著目標客戶的需求軌跡和消費情景,達到目標客戶的消費狀態,最終影響客戶消費行為。我省大部分的農業經營者還是把銷售當作一個獨立的環節,缺乏整體營銷意識,把希望和努力放在直接推銷上。但是,如果缺乏“營”的基礎,盲目地走到終端,那只能是在優勢并不充分的情況下被動地接受選擇,銷售的效果必定很受限。農產品更應該“先營后銷”。傳統農業是生產導向的,產出什么賣什么。而實際上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長,上市交付周期短,不像工業品生產那樣可以隨時調整,如果沒有“營”的基礎,不通過營銷把自己的價值區分和樹立起來,那就只能隨行就市,被動接受選擇,甚至越是產出好,越可能出現“谷賤傷農”。因此,農產品的經營潛力,實質更依賴于有效的營銷。尤其對于綠色農產品,營銷的主要任務是“賣得好”,更需要通過營銷來恰當確立自身的市場價值。
二、用整體營銷觀念下整盤棋。綠色農產品由于其價值識別性差,更需要在產品、品牌、價格、渠道、傳播等方面協調適配,在與顧客接觸的各個點面上向顧客傳達統一的價值感受。我省支持專營店渠道營銷,有利于早期品牌建設,但如果經營者不注意營銷要素的協調,就降低了它的意義,并可能反過來損害渠道形象?,F代農業經營的一個特點是基于地域環境的多業態伴生經營,對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于某一具體經營者來說,一是應該注意發揮各種業務的協同效應,在統一的主題上相得益彰,追求一體化復合經營效果,而不是分散的多元化狀態;二是要處理好專業化與一體化經營的關系,應保證在專業能力與復合擴張管理能力的基礎上進行一體化經營,避免因業務結構擴張而損害專業經營深度和管理狀態,在必要的情況下,應結合自身能力、業務先機需要和競爭態勢按秩序進行,并在結構安排上遵循“先統一主題壯大主業,后完善結構擴大成效”的準則。
三、用工業品的經營方式經營農產品。長期以來,我們在農產品經營上往往習慣于“地里長出什么賣什么”,這限制了農產品品牌的誕生,而現代農產品尤其是綠色農產品經營則應“需要賣什么就讓地里長什么”。其實工業運作的方式就是商業化經營推動的結果,而農產品商品化營銷,也必將推動農業運作方式的轉變。
作者單位:黑龍江成色管理顧問公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