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由國家農業部、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聯合主辦,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上海保險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五屆風險管理與農業發展論壇在昆明如期舉行。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發表題為“以價格保險為抓手,有效應對農產品市場風險”主題演講。
以下為文字實錄:謝謝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剛才幾位重量級的領導做了很精彩的演講,很受啟發。我是市場信息工作領域的新兵,第一階段的主持人張玉香會長是農業部市場信息工作的開創者,在農業的信息化、市場化、品牌化等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借此機會,我代表農業部市場信息司就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做一個發言,農產品市場風險的成因比較復雜,既與自然因素有關系,也與市場需求密切相關,還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因此管理難度比較大。但千變萬化不離其宗,穩定價格是核心。近年來,隨著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深度推進,農業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我國農產品市場風險總體呈逐步加大的態勢,對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影響是越來越明顯,迫切需要完善管理機制,構筑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安全問題。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點認識,與大家交流。
一、我國農產品市場總體呈現增大的趨勢
這個方面具體表現在一是國際經濟大環境拖累國內農產品價格下行,近年來,國際地緣政治、全球氣候變化、金融資本投機,農產品市場價格與宏觀經濟、石油價格、匯率升降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價格下跌與全球市場產大于去碰頭,對國內農產品價格將產生很大的下行壓力。二是國內外市場融合加劇,國內農產品的價格波動,隨著我國一系列多雙邊自貿區以及一帶一路的推進,油料、水果等農產品進口自然國將從美洲、澳洲逐步拓展到東南亞和歐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間價格方向聯動渠道將被打通。三是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大,隨著耕地流轉率不斷提高,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新興經營主體生產專業化程度高、產品商品率高,再加上進入和退出的門檻限制,生產經營活動對市場風險比較敏感,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尤其大。
二、我國傳統農業市場風險管理方式亟需創新
這方面的主要考慮,一是我國原有的以價格支持為核心的政策面臨巨大挑戰,我國的臨時收儲政策本質是以政府干預市場的方式來穩定農產品市場,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產品價格波動對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不利影響。但隨著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這些政策也導致市場價格扭曲,財政壓力加劇,國內外價格倒掛等一系列矛盾不斷累積,而且開始面臨WTO天花板約束,面臨越來越大的制約和挑戰,因此在改革完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的同時,如果不盡快建立市場管理機制,可能會出現生產大幅滑坡。二是發達國家已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梳理發達國家農產品市場管理經驗,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鑒:第一、注重風險管理市場化,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農業政策發生了重大改變,逐步減少對價格直接或間接干預的程度,包括農產品的最低限價和生產配額。減少國家儲備量等,催生了農產品期權、價格和收入保險等各類市場化風險管理工具的涌現和發展,從而使市場化管理工具在美國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第二、政府提供大力支持,美國是世界上市場化價格風險管理工具發展最為完善的國家,農產品價格和收入風險于1991年就開始試點運行,由于擴大農業保險承包責任,對農民同時提供了生產風險和價格風險的保障,受到了美國農場主的熱烈歡迎。美國農業部風險管理局設立專門的農業風險管理教育項目,通過開展教育培訓,提高了農民的風險管理意識,推進了農業保險各類產品的推廣應用。截至2014年農產品價格和收入保險占美國政府保單項目的77%,保費規模比例達到80%以上。第三,以期貨期權市場為基礎,各類遠期合約在美國農業市場管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1993年開始,美國以政府波補貼、權利金和其他交易費的方式,通過看跌期權進行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
三、加快構建我國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新機制
我國農產品風險管理實踐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從2013年以來,各地積極創新新產品風險管理模式。其中必須有代表性的有訂單農業+場外期權+期貨市場、合作社+場外期權+期貨市場、價格保險+場外期權+期貨市場三種模式。我們認為下一步應該針對新形勢下價格生產波動的風險,把價格保險作為重要抓手,綜合運用目標價格補貼等政策措施和期貨、期權、價格保險等市場化工具,構建我國市場風險管理新機制。具體應該做好三個三:
一是堅持三個原則,第一、堅持穩定農民收入,造成農產品供需失衡的原因更多是在供給側。從穩定農產品供給切入,為農民收入風險提供保障,穩定農民收入預期;第二、堅持多元化的模式創新,與歐美規模化程度較高的農業不同,我國小規模分散生產仍然是主流,但種糧大戶等新興經營主體加大發展,應充分考慮價格波動特征以及抗風險能力,鼓勵創新,針對不同類型農產品,提供多樣化的風險管理模式;第三、堅持政策性措施和市場化工具并用,一方面政府作為農業市場管理的宏觀主體,要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出發,發揮政策性措施的作用;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激發微觀領域創新活力,發揮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和各類中介機構的積極性,利用市場化工具來提高農業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二是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處理好各相關主體的利益關系,利用價格保險+場外期權+期貨市場,實現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的可持續,要樹立大農業理念,從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實現多贏局面;第二、處理好改革與農業穩定發展的關系,最低收購價與臨時收儲制度已經實行了十多年,政策是預期,改革過程中各環節尤其是生產者需要逐步適應市場變化,學會應對價格風險,要堅持分品種施策,把握好改革的時點和節奏,逐步釋放風險,實現平穩過渡,確保農民利益不明顯受損,農業生產不大幅滑坡;第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需要劃歸政府和市場雙重作用,準確界定和明確各自角色定位和職責邊界,尤其是在價格保險等市場化工具發展初期,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主體培育等方式,鼓勵引導試點,擴大覆蓋面,逐步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三是做好三項基礎工作:第一、加快期貨期權品種創新,要在總體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擇機加快推出白糖、豆粕期權,及早推出棉花、玉米等場內期權,破除保險+期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第二、切實提高生產者風險管理能力,借鑒國際經驗,將保險、期貨等市場化風險管理工具應用納入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內容,特別是針對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新興經營主體和主產區各級農業干部抓緊開展價格保險、期貨期權、信息分析預警等理論和實戰培訓,增強其風險管理意識和市場參與能力;第三、積極擴大價格保險試點范圍,在總結近兩年世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擴大“保險+期貨”試點范圍,實現穩定農民收益,減輕財政負擔等多重目標。
最后,感謝各位長期以來對市場司工作的關心和大力支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和訊期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