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中國農村很多地方正在進行著如火如荼的土地流轉,中國農業的發展似乎又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然而,看看前面的摘錄,不難發現中國農業事實上已處于嚴重的“亞健康”狀態,在國內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在國際貿易日益緊密的大環境中,任何一個小小的風吹草動,中國農業諸如前面所說的“賣糧難”、“耕地棄耕拋荒”等病態就有顯現出來了。
中國農業如何克服目前的“亞健康”狀態,回到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健康的發展軌道上來,是中國農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主導地位歷史悠久,千百年來,農業都是國家賦稅及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及工業化步伐的加快,農業慢慢被邊緣化,不僅淪落為中國整體國民中的一塊短板,還逐步演變成強烈依賴國家財政反哺的對象。中國是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生產及供給是中國農業的根基,中國農業目前的“囧”境說到底就是糧食生產及供給所反映出的矛盾和問題。
糧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糧食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它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因此糧食安全自然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糧食安全的目標就是要確保能夠獲得與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相適應的足夠的糧食供應,防止因糧食短缺或意外突發事件而出現的危險。這就是糧食也是農業的政治屬性。
糧食作為農業產業的主要載體,又是再普通不過的流通商品,因此,糧食問題其實也是經濟問題,糧食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便是糧食也是農業的經濟屬性。
在現有中國農業體制下,糧食及農業的兩種屬性存在一定的沖突性。一方面,農民為了增收往往不得不“逃離”農業、“逃離”種糧,導致拋荒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國家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又不得不強制性要求農民尤其是主產區農民種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收入的增長,間接促使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因此,農業的政治屬性與經濟屬性之間的沖突,是當前我國農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的根本原因,只有即解決了糧食的經濟屬性問題,即中國的糧食生產具有國際競爭力,中國糧食的政治安全性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我國已悄然進入了國際糧食凈進口國的行列,而且規模還不小。并不是我國糧食不夠用,而是國外糧食更便宜。也就是說,中國的糧食單產也好,總產也好,都不是我們討論的焦點問題,因為單產并不低,總產也能滿足自給自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養殖業聯盟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