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國最危險的村莊”——郭亮村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處沙窯鄉、與晉城陵川縣古郊鄉昆山村交界,海拔1700米。郭亮村依山勢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之上,地勢險絕,景色優美,以奇絕水景和絕壁峽谷的“掛壁公路”聞名于世,又被譽為“太行明珠”。
抵達郭亮村,必須要穿行太行大峽谷,峽谷絕壁的巖石呈紅色,從沙窯鄉鄉漢寨壩順天梯登崖頂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天梯是由塊塊不整齊的巖石壘起或直接在90度角的巖壁上鑿 出來的石坑組成。
7“中國計劃生育第一村”——占里
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的一個侗寨,自古以來都恪守著古老的生育觀,一對夫婦只養兩個小孩。自解放以來,占里村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幾近為零,被稱作是“中國計劃生育第一村”。目前全村182戶,總人口823人。
六百多年前,占里不斷增加的人口使得當地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逐漸不能適應生存需求。于是占里人的祖先們就制定了村規款約,規定了每一對夫妻最多只能生育兩個孩子,并規定在每年農歷的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舉行“對石盟誓”、“喝血酒”等習俗,以此來牢固村民們的計劃生育意識。
6“中國華僑第一村”——華僑新村
被譽為“中國華僑第一村”的廣州華僑新村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建設的第一個大型華僑住宅區,也是廣州市政府首批推出的十四個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中國受到全面的經濟封鎖,連華僑回鄉探親、匯寄贍家僑匯也被禁止。然而,海外華僑對新中國的誕生卻是歡欣鼓舞,涌現一股回國熱潮。知識分子希望把自己的知識獻給祖國,企業家希望將資金和管理經驗帶回來,即使是青年人也希望回國讀書,而老華僑希望落葉歸根,魂歸故土,被驅逐迫害的難僑,更希望在祖國有一個安穩的家安度晚年。1954年,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了興建華僑新村的動議,政府隨即成立機構,劃出了土地,興建華僑新村。
5“中國生態第一村”——留民營村
留民營村位于北京市東南郊,大興區長子營鎮境內,村莊總面積有2192畝,人口不足千人,但它卻是我國最早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和研究的試點單位,被譽為 “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2004年10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親自前來參觀,小村世界聞名。
留民營通過大力的開發利用新能源、保護生態環境以及調整生產結構,形成了利用生物能、太陽能,串聯種植、養殖、加工、產供銷一條龍的生態體系。
4“中國最神秘村莊”——地坑院
就位于河南省陜縣,陜塬上。叫地坑院,也稱天井窯院,是中國古代人民穴居方式的遺留,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也被中國北方的人民稱為“地下四合院”。目前,在我國北方,仍然有100多個這樣的地下村落,其中較早的院子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能住六代人。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陜縣、山西運城、甘肅垅東的慶陽及陜西的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保存的較好特別是在陜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臺平原地帶,許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
3“中國最美村莊”——婺源古村
婺源地處贛東北,與皖南、浙西毗鄰,已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 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當今中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縣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
婺源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而油菜花盛開的春季則是婺源一年中最美的時節。婺源油菜花盛開一般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但也是有早、有晚的,不同的年份,時間有時相差半個月。
2“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小崗村
小崗村,位于安徽鳳陽縣的東部,隸屬小溪河鎮,距京滬鐵路4公里,距省道307線7公里,距明光、臨淮兩個淮河航運碼頭均20公里。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以前卻是一個出了名的窮村。1978年,十八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極大風險,立下了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天下第一村”——華西村
位于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中央四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分別對華西村高度評價。華西村是全國農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9年,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村,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還有華西村的一分五統,一分是村與企業要分開。五統,一是經濟由華西統一管理,二是勞動力在同一條件下統一安排,三是福利由華西統一發放,四是村莊由華西統一規劃建設,五是華西村黨委統一領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小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