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培育深度貧困攻堅“綠色內生力”

[ 作者:景遠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9-29 錄入:吳玲香 ]

我國將貧困治理與生態治理相結合,不斷創造增綠減貧的“綠色奇跡”。

在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經過近30年植綠治沙,昔日旱災連年的不毛之地,如今綠茵成片。1萬多平方公里沙漠和鹽堿地得到修復,帶動10萬牧民脫貧致富,100萬人次就業,創造了近4600億元的生態財富。

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壩,經過三代育林人55年接力,曾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沙起好荒涼”的高寒荒原上,建起112萬畝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每年產生超過12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

實踐證明,在生態脆弱的貧困地區,堅持以綠色發展帶動脫貧攻堅,變窮山惡水為青山綠水,實現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互促雙贏,不僅可行,而且具有持續性。

目前,全國60%的貧困人口、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分布在山區林區沙區。隨著深度貧困攻堅戰役打響,扶貧工作深入最偏遠、最窮困的山林荒漠,必須重視生態建設,加強培育“綠色內生力”。

一是堅守生態底線。選擇扶貧項目要充分論證,嚴格把關,實行生態保護“一票否決”,杜絕侵占農田、濫伐森林等破壞生態之舉,嚴控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絕不能縱容蒙混心理,為一時經濟效益,犧牲長遠生態效益。

二是因地制宜,做活綠色文章。近年來,旅游扶貧、光伏扶貧、農業扶貧、林業扶貧等成功經驗不斷涌現,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提供了多種解決思路。如何找到最適宜本地區的發展方案,考驗精準施策智慧。一味照搬行不通,同質化競爭須避免,關鍵在于辨明本地生態資源的優劣勢,抓住特色,有針對性的進行借鑒乃至創新。

三是立足長遠,為功不懈。貧困地區的生態治理絕非一夕之功,脫貧成效也不能止于一時。庫布齊、塞罕壩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一代代人延續不斷的付出。正是這種行動和意志上的接力,將“綠色發展”深植到當地人的精神血脈中,變為一種信念的傳承,帶來持續不斷的回響。實現這一點,需要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在科學決策的基礎上,咬定目標,凝心聚力,一張藍圖落實到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17-09-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精品91福利精品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 |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喷水 | 欧美AⅤ资源在线播放 | 亚洲午夜福利AV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