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脫貧攻堅辦印發《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專項2018年實施方案》,計劃投入624.49億元,確保深貧地區今年實現12個深貧縣摘帽、1245個貧困村退出、27.34萬貧困人口脫貧。
自2015年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來,我省脫貧攻堅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隨著2020年的逐步臨近,扶貧領域進入深水區,留給我們亟待解決的是致貧原因雜,脫貧難度大,返貧幾率高的一類群體。啃“硬骨頭”得下“大力氣”、花“大價錢”,個例分析,對癥下藥,才能逐一擊破,實現精準幫扶。
在幫扶手段上對癥下藥。深度貧困地區的百姓,有的地理位置偏狹、有的出入交通不便、有的環境氣候惡劣,有的思想落后守舊,傳統的面上統攬脫貧幫扶手段是派不上用場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幫扶部門和干部逐一了解情況、綜合分析、制定對策。如川南地區屬丘陵地貌,發展成片的種養殖業難度較大,但動植物名目繁多,空氣濕潤,是否可以考慮從中篩選,種植一系列適應本地生態環境的經濟作物,以助當地貧困戶增收?;又如川西北高原,平均海拔高,勞動力資源缺乏,雖無法發展第二產業集中解決當地人的就業問題,但當地幅員遼闊,環境優美,是否可以著重發展第三服務旅游產業,以民宿、農家樂等方式吸引游客,幫助貧困戶脫貧?筆者認為,扶貧工作只要選對了產業,找準了路子,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
在制定政策上對癥下藥。雖說老話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在深度貧困地區,老百姓已很難靠內生動力脫貧,因此當地政府要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利用自身優勢,補齊經濟、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領域短板,從政策角度解決當地貧困戶的民生問題,老百姓沒后顧之憂了,就可以一心一意搞生產,從而達到間接提高貧困戶收入的目的。
在考核驗收上對癥下藥。脫貧攻堅工作,任務重、時間緊、責任大,在基層“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的大環境下,個別干部極易產生“為官不為”或者“為官亂為”的現象,但在脫貧攻堅這條紅線下,任何借口都不可作為正當理由,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今年十三屆人大記者會上表示,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已查處作風和各種問題的案件6萬多起,處理相關責任人8萬多人。對于作風不實、虛假脫貧的,我們要教育、要處理。對于腐敗分子絕不手軟,堅決處理,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脫貧不是數字,總書記曾說過“要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這就需要各級層層壓實責任,構建風清氣正的脫貧工作環境。
在精神文明上對癥下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古人有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殊途同歸。扶貧的最終目的,仍是激發困難群眾自身的內生動力,在對困難戶進行物質經濟上的幫扶時,我們更應該留意對其脫貧信念的樹立,對其脫貧決心的培養,不能“人走茶涼”,要讓貧困戶從依賴到獨立,從漫無目的到目標明確,只有把貧困的“根”斷了,才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