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區域發展的基石。對于經濟欠發達的我省而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特別是在脫貧攻堅進程中,需要以壯大縣域經濟為支撐,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和持續增收能力、提升穩定脫貧的質量和效果。否則,真脫貧、脫真貧、拔窮根就難以實現,全面小康就沒有穩定的物質基礎。縣域經濟發展如何駛入“快車道”?對此,甘肅社會主義學院組織專家學者,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了探討,現將部分專家學者觀點予以刊發,以期對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有所啟示。
打贏脫貧攻堅戰,縣區是主戰場。用脫貧攻堅統領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脫貧攻堅與推動主導產業發展、切實改善民生結合起來,以縣域經濟激活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才能為脫貧攻堅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確保全面脫貧見成果、縣域經濟上臺階。
要加快實施產業振興戰略。發展縣域經濟,產業設置要找準特色。水無定勢,兵無常形。每個縣域的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各不相同,發展路徑也千差萬別,因此縣域經濟發展必須立足本地實際,發揮比較優勢,著力揚長避短,在差異競爭中拓展發展空間。縣域產業設置和項目建設不可一哄而上,千縣一面,造成新的產能過剩。應“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形成特色“拳頭”產業。對于本地的優勢資源,要積極發揮其輻射力和吸引力,在較大范圍內進行整合、重組,以此構筑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的支撐體系,從而真正把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
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發展離不開供給側改革的宏觀背景,特別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更要以供給側改革為抓手,以市場需求升級的新趨勢和新變化為方向,通過制度、科技、組織等一系列創新,降低供給成本,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通過轉型升級、加速技改、研發創新等措施使縣域經濟不斷壯大。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內在動力,包括農產品增值主要靠工業來轉化,農村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首先靠工業來吸納,城鎮建筑業、服務業、餐飲業等的發展首先要工業發展來創造需求和積累資金等等。因此,首先要積極承接、引進符合縣域生態環境要求的工業產業,提高非資源產業比重。其次,著力培育一批本土性強、低能耗、效益好、帶動作用明顯的優質工業產業項目,力爭資金再聚焦再精準,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自我供血的能力。
作者系甘肅社會主義學院講師博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每日甘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