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編在后臺,看見一位農民大叔這樣的留言,他說:“我今年59歲了,兒子還沒結婚,尋思多種點地,多攢點錢,好給兒子娶個媳婦,可是去年種了二十多晌地,加起來,才凈剩不到兩萬塊。出去打工吧,我這眼神不太好使,歲數大了,人家也不愿意雇我,還得種地。年過完了,又該到種地的時候了,可是2016年,種點啥呢?大豆現在才一塊八毛多,聽說2016年玉米國儲還得往下調價格,種完了,收獲了,能賣個好價錢嗎?電視上說的啥政策,俺也聽不懂,能不能告訴我點實惠的,我就是一個農民,不求發大財,能讓我比外出打工強,我就知足了。”看完,小編心里酸酸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嘮點實惠的。小編先給大家講件發生在我身邊的真事由于2014年年景好,糧食豐收,玉米價格不錯,大多數種玉米的農戶掙錢了。于是,2015年春天,土地租金由平均6000元/公頃,漲到平均8000元/公頃。市場上有點名氣的玉米品種價格100元/袋,每袋6000粒,從種子經銷商透露,去年的陳種子都賣光了。小編有個初中同學,包了10坰的土地,全部打算種玉米。他盤算,去年玉米價格0.8元/斤,今年10坰地,怎么也得凈剩五六萬吧!從播種到收獲,基本上實現機械化了,打打藥,耕耕地,一點都不累,一年到頭也忙不幾天,太輕松了,比外出打工好多了。
2015年年景一般,部分地區又干旱。到了秋天,小編初中同學的玉米,一墑地的產量平均在10噸左右,比上一年的13噸,少了3噸左右。又趕上國儲價格每噸較上一年降了200元,毛糧價格就比去年降了一毛多,開秤0.63元/斤左右。隨著秋糧進度的加快,玉米價格每斤漲到了0.73元左右,品質好的玉米賣到了每斤0.75元,品質差的,霉變率高的每斤只能賣到0.57元左右。
由于2015年8月末,普遍下了一場大雨,很多出名的玉米品種都發生了穗腐病,小編同學的玉米品種也在其中,而且霉變率是相當的高。在玉米收粒之后,小編同學走了五六個收糧點,最后是0.57元/斤出售了。而且還是好說歹說才卸了糧,糧點的老板說,資金不足,打個欠據,賒欠幾日,小編同學心想,既然人家都同意卸糧了,也就不計較現金不現金的了。可是到現在,年都過完了,糧款才要回來一半。
我想2015年,小編同學這樣的情況不是個例。就像給我們留言的大叔一樣,2016年真的不知道種啥好了。還有說種經濟作物的,可是到秋天,沒人收購也是犯愁啊!種不對,賣不好,2016年,農民該怎么辦呢?小編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讓大家心里有個底。
我們再看看國內糧食現狀2015年秋糧托市收購,全國多地再次出現“賣糧難”。糧食產量高、庫存量高、進口量高,糧食市場供大于求,三大糧食市場價格連續下跌,嚴重影響農民的收入。 目前國內的糧食買賣還不能完全放開市場,國家要做好系統工程。當前形勢下存在的危機,賣糧難有可能導致對糧食生產的懈怠和輕視;而顯露出的機遇在時下是一個很重要的調整糧食結構的時期。賣糧難和糧食安全問題矛盾的關鍵在于農民,能否保證農民的利益,關系著能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保證國內糧食生產,同時維持國際廉價糧食進口格局不變的情況下,要著力解決農民增收的問題,農民收入上去了,農業的競爭力也會隨之提升。在目前看來,糧食過剩似乎體現出糧食產品質量偏低的問題,不從農業整體考慮,不調整好大結構,即便全都調整成優質糧食產品,也依然解決不了問題。過剩的情況下,沒有優質,只有不協調的時候,稀缺的時候,才有經濟效益優勢。小編的建議
1、怎樣種得對?小編認為,“種得對”不是說選擇種什么品種,而是建議大家改變傳統的耕種模式,著眼于特色化和差異化,精耕細作,種純綠色、有機的或無公害的農產品。小編的一個朋友的父親2015年春種了3畝地小米,上農家肥,人工除草,不打一滴農藥,秋收的時候,看那小米黃澄澄、香噴噴,既養人,口感又好,竟然賣到每斤8元,(普通小米超市賣到2.99元/斤)不到十天就賣光了,凈賺1萬多元。大家一定要好好琢磨琢磨這幾個問題:該種什么?怎么種?怎么種的好?
2、怎樣賣的好?市場上大多數的玉米種子,農藥,化肥,如果能直接跟廠家對接,農戶能省一部分錢,比如采購比較有名氣的玉米種子差不多能省一半的錢。從種子,到化肥,到封閉藥、苗后藥、殺蟲藥、葉面肥……種地的成本降低了,整體的效益也就上來了。只有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更有力的抵御市場風險,保護咱農民自己的利益,省錢就是賺錢嘛!!!
3、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是小編一直主薦的。當前糧食結構調整,應著眼于特色化和差異化,從限量生產和多遠覆蓋角度考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農產品加工經營模式,農業提效模式,需要引入企業化的管理機制,真正實現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管理,適應市場需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農業電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