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國秋糧收獲過八成,全國秋糧增產已成定局。再加上夏糧夏油作物和早稻已豐收到手,今年我國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今年我國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新高,可謂來之不易。數據顯示,今年自然災害共造成1.45億畝農作物受災,與去年同期相比少了2850多萬畝,與近5年平均值相比少1.08億畝,屬于受災較輕年份。多數主產區雨水調和、光熱充足,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今年夏糧因黃淮罕見的“爛場雨”減產25.5億斤,早稻增產4.3億斤。從目前掌握情況看,秋糧增產完全可以實現“以秋補夏”,全年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就此,央視記者連線了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就我國取得秋糧豐收的措施及經驗進行了剖析。
實現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克服哪些困難?
張紅宇表示,今年的糧食豐收來之不易,我們克服了重重的困難取得這個成績。今年六月,河南的爛場雨對小麥在第一時間收獲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局面。對此從全國的角度來講,采取了三個方面措施。
第一,及時搶收。通過相關部門協同合作實施機械化跨區域收獲,第一時間把該收起來的糧食收起來,把該種下去的秋糧都種下去。
第二,政策措施。為保持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國在金融、保險、價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特別是農業保險對農民減損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行政措施。農業農村部門有效調度,交通、公安等部門協同配合,每一個環節都有一系列的積極舉措,從而克服了秋旱、秋澇、臺風的影響,在最短的時間內減損止損,讓農民的產量與收入更有保障。張紅宇表示,糧食豐收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對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我國糧食產量在2015年首次登上1.3萬億斤門檻,此后雖偶有起伏,但都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水平。特別是從2018年開始,每年糧食產量都持續保持增長。也就是說近幾年每年的糧食產量都在創歷史新高,中國人的飯碗已經牢牢端在了我們自己的手中。
張紅宇表示,總結我們奪取豐收的經驗是多個方面的。中央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有一系列非常明確的指示和要求。
首先,抓耕地保護。18億畝耕地作為紅線,一寸都不可以浪費。在這個前提之下,抓高標準農田建設,抓鹽堿地改造,抓耕地總量,抓單位產出,抓播種面積。
第二,抓糧食生產積極性。通過補貼政策、價格政策、金融保險政策,最大限度提升糧食生產從業者的積極性,讓每一個生產糧食的農民收入不低于從事其他農業生產的產出。
第三,抓責任制。在糧食生產方面,強化黨政同責的要求。不僅主產區要負責,產銷平衡區要負責,主銷區也要負責。責任制層層落實,各個地方糧食播種面積、耕地數量保護、耕地質量與產出數量提升,都有明確的要求。基于此,我國今年的糧食生產才有了豐收的基礎。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視網客戶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