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袖珍村小”不失為一種教育溫情

[ 作者:梅子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20 錄入:吳玲香 ]

“秋的拼音是qiu,q是聲母,iu是復韻母。跟著我讀:qiu,秋天……”10月17日早上9點,重慶市大足區珠溪鎮八角村小的教室里,在老師康清秀的帶領下,孩子們正在一字一句認真讀書。八角村小建于1950年,曾經有6個年級、數百名學生。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里人口越來越少,學生也越來越少了,只有3學生1老師,老師還兼炊事員。(《重慶日報》10月19日)

當前的義務教育,對于城市而言,“大班額”問題突出,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遠遠無法滿足學生及家長的需求,學生都往好學校擠,進而導致了問題突出。不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農村的“袖珍村小”,只有幾十個人的學校見諸報端,四川內江隆昌縣天寶村小全校5個班,6個老師31個孩子,還有的村小僅1名學生1名老師。重慶市大足區珠溪鎮八角村小3個學生1名老師,老師同時還兼任炊事員,盡管學生少、老師少,但教學設施卻很齊備。

面對這種“袖珍村小”,有的人說,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優勝劣汰,質量不好的學校終究被淘汰。有的人說,這樣的袖珍村小沒必要堅守,因為浪費資源,學生也無法得到全面發展。實際上,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袖珍村小”卻飽含教育溫情。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應該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接受到教育。縱然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選擇到城市里讀書,但是,我們卻可以發現,這些孩子及家長承受了太多本可以不用承受的壓力。父母需要背井離鄉打工,掙更多錢才可能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學校,進而帶來的,可能是孩子長期的留守,衍變出了很多留守悲劇。有的孩子跟著父母到務工地讀書,可能為了爭取到一個名額,父母需要到處開證明,辦手續,甚至交高價才能夠進入校門,而在中考、高考這樣的重要節點上,又得奔波回戶籍地讀書轉學籍。這些孩子及家長如此奔波,承受著想要得到更好教育的痛楚,別人無法感同身受。

“袖珍村小”的繼續保留,我們卻看到了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對農村教育的重視,至少沒有因為只有幾個人便取消學校編制,沒有強行讓這些幼小的孩子到離家一兩個小時的中心校讀書。只要有學生,就有老師,幾個人的堅守,同樣是一種教育擔當,飽含著濃濃的教育溫情。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区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国产第一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 女同精品久久国产字幕 | 中文字幕一区跳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