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農村教育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敖逃d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國家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占據著中國絕大部人口的農村地區,其教育水平對國家的發展進程有著極大影響。李少元先生于世紀之初出版了《農村教育論》一書,該書以鄧小平同志”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為指導思想,以“新”為基本出發點,以教育新學科、新觀點為指導思想,反映了我國農村教育理論研究的新成果,系統論述了農村教育的發展。本書分為三編,上編為農村教育概論,概述了農村教育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中編為農村教育格局,解剖了農村教育結構的基本格局;下編為教育教學改革,論述了農村教育的宏觀改革和微觀改革以及思維方式變革。通過閱讀該書,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這一內容使我印象深刻,讓我對農村教育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會和認識。下面我將從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之理論依據;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之邏輯進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之經驗啟示;鄉村教育之未來走向等四個方面,解讀本書關于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之理論依據
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教育領域進行的重大改革。所謂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就是在”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總體思想指導下,把農村教育置于農村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中,通過對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綜合性的改革,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育脫離生產實際、脫離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弊端,建立適應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教育體制,進一步發揮出農村教育為農村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作用,使農村教育走上與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道路。(P346)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要求
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要求。(P346)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是解決農村教育脫離生產實際、脫離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弊端的、符合我國國情的路子?;韭肪€的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生產力水平低,因而中心任務就是要發展生產力,而教育的興辦離不開基本國情與基本路線,所以教育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方向。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要求下,根據基本路線和”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而確定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要求是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理論依據。
2.實施”科教興農“發展戰略的產物
所謂“科教興農”,就是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P349)在“科教興農”戰略的實施下,農村經濟和社會有了很大變化,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農村教育仍存在教育戰略地位還沒有逐級落實、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還較突出、教育結構不夠合理、教育和農村建設及農民生活的聯系不夠密切等問題,(P351)因此農村教育進行綜合改革迫在眉睫。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要著重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扭轉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著重培養農村建設需要的初、中級人才的核心思想指導下進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從“科技興農——科教興農——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演變中來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是在這一演變中形成和不斷深化的,是實施“科教興農”發展戰略的產物。因此,實施“科教興農”發展戰略的產物是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理論依據之一。
3.貫徹新時期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教育方針,(P352)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就是在貫徹這一方針過程中進行的。鄧小平1978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提高教育質量,提高科學文化的教學水平,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要“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1(P353)這一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奠定了基礎。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關系密切,前者是在教育的根本方向、辦學根本途徑和培養目標的反映,形成教育方針,后者則是在農村教育領域,在服務方向和國家培養目標方面的具體反映,形成改革決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是教育方針在農村的具體體現。
4.現代系統科學觀念和方法滲透的結果
在我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中,不論是社會系統中的農、科、教結合,教育系統中的“三教統籌”,社會工程方式實施的“燎原計劃”,還是農村教育宏觀改革與微觀改革形成的綜合統一體,(P355)無不體現著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方法論——現代綜合方法論的客觀要求。在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過程中,學習、借鑒了農村教育整體改革的成功經驗,也根據地區實際探索出了適宜道路。如一些地區的教改實驗將育人目標與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目標相統一,取得了寶貴經驗。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在現代系統科學觀念和方法的影響下,變得更具科學性、更具時代性,更好地培養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因此,現代系統科學觀念和方法滲透的結果是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又一理論依據。
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之邏輯進程
在改革開放之初,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就開始進行試點,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正式啟動全國性的“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組織發動階段(1978—1988年)
1978年4月22日鄧小平同志在當時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需要“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學校教育必須改變“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狀況,“應該考慮各級各類學校發展的比例,特別是擴大農業中學、各種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比例”等。2在鄧小平同志這些思想指導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思想初步萌發。在1987年2月,河北省陽原、順平、青龍三縣建立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并取得良好效果,原國家教委于1988年8月在河北南宮召開會議,在全國部署實施經國務院正式批準的“燎原計劃”,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
(二)全面實施推進階段(1989—2000年)
從1989年開始,中央和相關部門通過各種手段積極引導和大力推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全面展開,使“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進入了全面實施推進階段。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3年2月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1999年6月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重要文件中,都明確表示要積極推進或全面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并成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領導機構,通過建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縣和聯系點、示范區和開展工作研討、人員培訓和學術研究以及定期開展檢查或督導等舉措來深入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形成了燎原之勢,且改革效果顯著。
(三)轉型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
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需要進一步發展才能夠適應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逐步融入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和整個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之中,不再只是側重于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而是更加關注新時期下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城鄉教育融合等方面,關注點更加綜合全面,完成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轉型工作。
三、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之經驗啟示
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取得了巨大成效,農村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在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過程,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
(一)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積極支持是農村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
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不僅是涉及教育內部各類教育的改革,而且與農村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要使改革得以開展并取得實效,必須依靠各級黨委、政府強有力的領導,(P361)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積極支持下,推進農村教育改革順利實施。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積極支持是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強有力的保障,是其工作成敗的關鍵。
(二)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農村教育健康發展的前提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明確農村教育辦學方向,是進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根本前提。(P358)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在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影響著農村綜合教育改革的開展。因此,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明確農村教育辦學方向,認識到必須使農村教育由單純的面向升學轉到主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當地建設服務,且兼顧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生源的軌道上來,是進行農村綜合教育改革的根本前提??梢?,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嚴重影響著教育的發展。農村教育要得以健康發展,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其前提條件。
(三)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方面
對于農村教育來說,農村教育應該是面向所有農村人口的教育,應該充分發揮農村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全面地滿足社會各方面對于農村教育的需要。那么,農村教育要有所發展,其應內在的包含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要求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職后繼續教育三類教育各盡其職、有機銜接,共同完成勞動力再生產的任務,在辦學條件、教學設施、師資等方面因地制宜,相互溝通等,發揮農村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農科教結合是基層廣大干部群眾和科技、教育工作人員在農村改革實踐中創造出的一條重要經驗。農科教結合是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以縣、鄉兩級所屬的各類學校和農業科技機構為依托,以興農項目為核心,把各方面的力量集合起來,形成科教興農的合力。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作為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在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也在不斷發展、豐富,適應時代發展潮流,仍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方面。
(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是農村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則
我國地域遼闊,各省域之間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文化發展狀況差異較大。即使在同一個地(市)縣,在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經濟結構、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甚至很大差異,以至其城鄉之間、鄉鎮之間在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狀況也有差異。在教育內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的功能側重也有所不同。因此,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不懈抓點帶面,逐步推進,保證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穩步健康發展。在后續的農村教育改革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
四、鄉村教育之未來走向
如今的鄉村教育與八九十年代的農村教育相比,在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等方面有了質的改善,且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在經濟發展以及城鄉教育差距逐漸拉大的背景下,關于鄉村教育是否仍有存在意義的討論逐漸凸顯。因此,對鄉村教育的存在價值與未來走向進行深入思考,是一個迫切問題。
鄉村教育的存在價值與未來走向,應從三個維度來加以思量:
第一個維度——歷史維度。縱觀古今,鄉村教育一直存在,未曾斷裂,顯示出了鄉村教育的旺盛生命力,也凸顯出鄉村教育存在的價值。正如《周禮》中所記載,“以土宜教甿稼穡”等,反映了利用初級形態的社會教育,發揮對農業生產作用的思想。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在韶山、銀田等地進行農村調查,組織了20多個農會和農民夜校,成為中國平民教育的先聲,為后續農民運動培育了骨干。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的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改善了農村教育,也佐證了鄉村教育生命力的強大。上述事例都佐證了鄉村教育存在的價值。
第二個維度——現實維度。從現實出發,鄉村教育也應該繼續存在,并且實現保留其特色的發展。2020年是一個偉大的時間節點,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全面小康社會順利建成,作為脫貧攻堅接續篇章的鄉村振興順利接棒,致力于鄉村建設。鄉村振興要使鄉村全面振興起來,鄉村教育振興也是其題中之義。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3鄉村教育振興是促進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舉措。加之教育是鄉村的魂,文化是鄉村的根,沒有教育的鄉村是沒有希望的鄉村,沒有教育振興的鄉村振興無法承擔起“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時代使命。從時代使命來看,鄉村教育將繼續存在,并要保持其特色健康發展。
第三個維度——未來維度。從未來角度看,鄉村教育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社會是“以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作用。占據著大部鄉村地區的人口,需要鄉村教育來推進他們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在致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的賀信中提出“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的論斷。4強調了教育對人類未來的作用,人類離不開教育。201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5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的作用,鄉村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人才的培養也離不開鄉村教育的作用。鄉村教育仍應存在,且要保留其特色發展,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特色之處。
參考文獻:
①《鄧小平文選》(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104頁。
②《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
③《習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強調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人民日報》2016年9月10日。
④《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3年4月22日。
⑤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