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農村教育資源短板如何補齊

[ 作者:楊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16 錄入:吳玲香 ]

國家實施農村振興戰略,教育是基礎,只有農村教育得到長足發展,農村振興才有強勁動力。但是農村教育現狀不容樂觀:教育資源偏向縣城難留好老師,優質教育資源偏向縣城,教育質量亟待提高。一些地方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還存在一定差距,鄉村孩子們上學遠、上學難、寄宿條件差,有的留守兒童沒有得到及時的關愛保護等問題嚴重。另一方面,農村少年本土情懷的缺失,使得農村少年不再是文化意義上的農村少年,他們中有許多人變得看不起鄉土,看不起勞動,但他們又無所適從。他們同樣不是城市文化意義上的少年,他們因此成了一種在文化精神上無根的存在,成了文化的荒漠中人,他們內在精神的貧乏就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大量的農村少年在無根的文化處境中表現出明顯的生存的無奈與自卑。

1.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關鍵。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關鍵是要發展經濟。政府要轉變解決農民、農村問題的指導思想,制定各項有利于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制度,讓農民有其利、有其權、有其教。要廢除一切與民奪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護農民、農業的法律政策體系,通過補農、助農、護農,讓農民擁有財富,享受不斷提高的現代物質文化生活,保持發展經濟的活力。要提高農村的社會地位,這既要清除來自社會的障礙,又要清除農民自身的障礙,培養農民維權、用權的權力觀。要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增強農民自身發展經濟的能力。要改革城鄉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農村有所傾斜。

2.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它與農村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2003年溫家寶總理提出了深化農村教育改革的途徑:一要推進教學改革。農村中小學在實現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要求時,要緊密聯系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成人教育以農民技能培訓為重點,兩者都要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辦學模式和培訓方式,切實培養能真正服務于農村的各類人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要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二要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在我國廣大農村,教育資源不足同農民群眾教育需求日益增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并將長期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積極發展公辦教育,同時要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辦學。辦好農村義務教育,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和幼兒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努力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三是推進農村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辦好農村學校,關鍵是要有好校長、好教師。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優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勵城鎮教師到鄉村任教,通過定向招生等方式培養鄉村教師,切實解決“老少邊窮”地區鄉村學校缺少合格教師和骨干教師不穩定的問題。四是推進“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的綜合改革。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合作機制,有效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資源,構建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農村教育培訓網絡和科技推廣網絡。要徹底轉變鄙薄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使農村職業教育在今后幾年有一個較大發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資源為農村服務的體制。目前農村經濟還不發達,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因此還沒有出現象沿海和國外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的情況。在這樣的條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導,需要先發展起來的城市教育資源來帶動農村的發展。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城市教育資源的優勢,更積極、更有效地為農村和農民提供服務,特別是要向他們培養輸送合格教師。要擴大城市各類職業學校面向農村的招生,開展進城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一定要讓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有書讀、有學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發達地區城市應進一步做好對貧困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工作。要廣泛動員高校和科研所參與。對于農村的扶貧不能局限于項目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要逐漸轉移到知識和技術的扶貧上來,由高校出技術,由農民出勞力,資金由幾方共同投資解決,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過參與農村教育改革,發揮自己的優勢,使自己的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村的現代化。 同時高校要通過培養農村職業技術人員,通過農村職業學校逐漸形成規模和效益,把農村職業教育辦起來,使得當地農民可以就在當地打工,促使當地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對農村學校而言,教育必須有更多服務于當地生產生活的教學內容,讓農村孩子樂于為家鄉建設服務,獲得更多適宜在當地工作生活的技能與技術。現在農村學校課程開設基本上屬于城市化模式,農村元素成為稀缺資源。因為農村元素的消逝,農村孩子總感到難以適應,農村教師也無力將農村元素融入其中。農村的泥土芬芳、青山秀水、風土人情等很難在課堂得到體現。有人說,現在農村學校的課堂,更多屬于都市世界。讓鄉下孩子課堂活在都市里,課后活在農村里,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的脫節,孩子自然對學習缺失興趣,學業自然受到影響。對于農村孩子的教育,既要滿足金鳳凰飛翔,又要滿足立足故鄉學子的需要。

對于農村教育發展而言,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培養孩子服務家鄉光榮意識,開設更多實用課程,讓農村孩子掌握更多勞動技能。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借助大自然的恩賜,農村形成了自身農村文明。這種農村文化已經成為農村的靈魂,與山川大地、花草樹木、走獸飛禽、男女老少深深融為一體。農村文明絕不排斥都市文明,農村文化絕不隔斷都市文化,這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必然要求,也是農村文化日益進步的動力。但是農村文化在發展中一直保留著農村獨特的基因,這種基因在將來勢必也會遺傳下去,除非是人為刻意改變。農村教育作為振興農村教育的基礎,必須擔當起傳承農村文化的使命。如果學校的實用課程能夠讓孩子掌握更多勞動技能,相信孩子一定會走出厭學泥淖,這樣教育自然會大受歡迎。

對農村教育的改革發展而言,必須認真研究“鄉味”,用充滿“鄉味”的農村教育帶來農村的振興,發展屬于自己內涵的教育,農村之于城市的優勢,在于擁有多姿多彩的自然風物,農村的各種風物景觀,是另一種豐富的農村教育資源。“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因為只有這樣“鄉味”濃厚的農村教育,才能讓農村充滿活力生機。在課程教育中,不能僅局限于運用顯性的資源,更要充分挖掘、利用隱性的資源。因此農村學校在辦學目標中,不能重點定位于讓孩子學業有成遠走高飛,而要重點定位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合格人才。隨著農村文化價值的進一步失落,農村社會的解體,浸潤其中的文化背景早已不足以帶給農村少年生存的自信與積極向上的生命姿態,學校教育中以升學、逃離本土社會、進入社會的主流作為強勢價值渲染,本土文化不足以給個人生存提供價值的基礎與精神的支持,直接導致農村少年的生存焦慮與精神迷失。

農村教育不是讓農夫子弟變書呆子,不是培養考試的機器,而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導向,也是素質教育的理性訴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學校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小組,諸如少年植物栽培家小組、育種小組、園藝小組、動物小組、機械化小組、電工小組等,他通過一系列的小型勞動集體,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豐富的智力生活,盡可能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才能和愛好,為每一個學生找準發展的方向與目標。這種教育在今天看來就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有充足條件與先天優勢的農村恰好能夠開展這些素質教育活動。農村教育需要突圍,突圍的方式不是遠離農村,而是更加近距離接觸鄉土,充分依托鄉土資源,積極地嘗試與探索。讓學生享受到鄉土資源帶來的紅利,獲得充足的發展,這才是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 | 中文婷婷偷拍免费视频 | 午夜在线视频影院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精品z | 午夜福利精品自拍视频在线看 |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