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琴:把握好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尺度

[ 作者:李琴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03 錄入:王惠敏 ]

盡管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但中國人多地少的矛盾決定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小農戶仍然占據農業經營的主體地位。耕地資源缺乏,土地細碎化、農地規模過小已嚴重制約了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隨著非農經濟的發展,推動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中央頂層設計的基本共識。自1987年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采取不同形式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以來,中央連續在多個一號文件和若干《決定》中提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能實現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績效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概念及理論

何為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學者們給出了不同的理解。有代表性的為:適度規模經營來源于規模經濟,指既有條件下適度擴大生產經營單位的規模,使得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配置趨于合理,以達到最佳經營效益的活動。適度規模的定義主要強調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規模經濟是指在企業生產擴張的開始階段,廠商由于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或者說企業產量增加的倍數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數,為規模經濟。如果廠商產量增加的倍數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數,則為規模不經濟。

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特征。在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在邊際要素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農業預期收益會隨著種植規模擴大出現先邊際遞增后邊際遞減,而預期成本則會出現先邊際遞減然后再邊際遞增的過程。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現U型的特征。而規模經濟的均衡點則為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相切的那一點。

我國農戶農業經營的基本情況

課題組所利用的數據來自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全國基線調查。CHARLS數據是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導的兩年一次的追蹤調查數據。

基于大樣本數據,中國農戶農業經營的基本情況是:(1)中國人多地少,農戶分配土地數量較少。33.70%的家庭土地占有稟賦不足3畝,75.44%的家庭土地占有稟賦不足7畝,93.51%的家庭土地占有稟賦不足15畝。中國土地耕地資源緊張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西方國家較大的家庭農場的道路,而是應該走適合中國國情的農地適度規模經營道路。(2)耕地資源存在著嚴重的地區分布不均等。耕地資源分配不均勻決定了中國的農地政策不可能一刀切,也決定了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在各地應該存在明顯的差異。(3)中國土地流轉比例雖然較之前已大幅度提高,但土地流轉比例在全國存在明顯的差異,農地適度規模經營離不開土地流轉政策的相應配套,研究土地流轉政策在農地適度規模經營中占據重要的作用。

適度規模經營的最優區間范圍

農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和農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農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應是以家庭經營為主導的適度規模經營。農戶最優經營規模是在可利用的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約束下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所做出的決策,這種決策基于農戶可耕種能力而計算。課題組將農戶基于耕種能力計算的農地最優規模作為農戶適度規模經營的最低標準,因為這是農戶實際可以達到的規模。從機會成本的角度出發,課題組將使農戶種地年收入與其家庭強勞動力外出務工所獲得的非農受雇收入相同時的經營規模作為適度經營規模的上限。

經過最低標準的測算,課題組發現:在平原類型的地區,基于農戶種植業利潤最大化目標,東北三省農戶戶均適度經營規模的最低標準為30畝左右,中部地區為23畝左右,西部地區為11畝左右。在丘陵地區,中部地區測算出農戶戶均最優耕地經營規模為24畝左右,在山地類型的地區,中部地區測算的農戶戶均最優耕地規模略小一些,為10-21畝左右。基于勞動力的機會成本的角度,課題組測算了農戶適度規模經營的最高標準,結果顯示:不管是在平原、丘陵地區還是山區,東北地區人均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最高,為35-47畝;中部地區次之,為20-35畝,東部地區最低,人均15-19畝。如果按照家庭人均2.5個強勞動力計算,東北地區農戶戶均最優面積為88畝-117畝左右,中部地區為50-75畝,東部地區為40-48畝。在西部地區,農戶適度規模經營依土地類型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在西部平原地區,人均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為33畝,而在丘陵地帶和山區類型的地方,人均適度規模經營的面積分別為22畝和17畝。以戶均2.5個強勞動力計算,最優農地經營面積為34-82.5畝。從本課題掌握的數據來看,2010年我國75.44%的農戶耕地占有稟賦不足7畝,93.51%的農戶耕地占有稟賦不超過15畝,顯然,農戶離適度規模經營的最低標準仍有距離。

我國土地流轉比例雖然較之以前已大幅度提高,但土地流轉比例在全國存在明顯的差異。在農地高稟賦地區,農地流轉的比例相對更高一些,例如,青海、黑龍江、吉林,農地流轉率在40%-60%之間,而在農地低稟賦地區,例如重慶、四川、廣西等地區,農地流轉率不超過15%。在農地稟賦較高的地方,通常在北方地區,隨著農地規模的增加,農戶并不傾向于轉出土地,更多的農戶選擇要么自己耕種土地,或者轉入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經營。但是在土地稟賦較低的南方省份,農地稟賦的增加使得農戶轉出土地的意愿增強。由于南方地區人均分得土地較少,即使增加土地的分配,但依然無法突破土地規模太小的瓶頸,農戶種地的意愿明顯下降。

政策建議

一、培育多元化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首先,應該加強對現有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的培訓。其次,在政策上扶持有技術、有資金的外出農民工回鄉創業,對于回鄉從事規模種植經營的農民工,如果其種植規模達到一定規模、帶動農戶就業達到一定數量,可以給予資金扶持以及獎勵措施。最后,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參與適度規模經營,扶持有經營能力的龍頭企業和農業公司,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加強完善對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鼓勵地方建立土地規模經營扶持專項資金。鼓勵地方將新增農業補貼、財政獎補資金向規模種植戶傾斜。建議借鑒國外經驗,出臺家庭農場制度的相關認定標準,出臺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措施。創新家庭農場的金融服務體系,推廣農業保險,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

三、進一步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政府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要起到引導作用。首先,政府可以幫助農民以村組為單位成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者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推動農地流轉到有種植意愿的農戶手中。其次,政府可以出臺一定的獎勵政策或者優惠措施,積極培育和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承接農戶不愿意耕種的土地。第三,政府應該做好土地流轉公共平臺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最后,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程。保障農民對土地享有的權益,消除土地流轉農戶的后顧之憂。

四、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首先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點的建設工作,探索構建服務體系充足、供需匹配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其次,建立區域之間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共享平臺,有效整合區域間農業社會服務資源,形成區域優勢互補。最后,借助于服務體系的建設,形成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農民、經紀人、機械手等專業服務隊伍。

五、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產品的建設。應該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優先解決機耕路、小型水利設施、加工運輸、信息網絡等建設,為農產品生產、運輸和銷售做好相應的基礎設施服務。加大農村信息化服務建設。(課題承擔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年02月2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9网站 |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不卡网 |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第一品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