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18日,主題為“創新村鎮規劃、促進鄉村復興”的第三屆全國村鎮規劃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第二屆田園建筑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童純躍總規劃師在研討會主旨論壇做題為《湖北省村鎮規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的主旨報告。本文是該報告的主要內容與要點總結,未經發言人審定。
該主旨報告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湖北省村鎮規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第一,立足湖北實際,建立鄉鎮全域規劃體系。
2013年,省委、省政府開展全省“四化同步”示范鄉鎮試點,選擇20多個特色鄉鎮,邀請規劃專業機構進行鄉鎮域規劃,提出“全域覆蓋、多規協調、產城融合、規劃項目化”為重點的鄉鎮域規劃編制體系。具體的探索包括六個方面:①以創新理念為統領,謀劃規劃編制的新體系。從全域規劃、鎮區規劃、村莊規劃三個層次統領法定規劃,通過產業發展專項、美麗鄉村專項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等多個專項支撐。②以生態集約為基礎,明確特色發展的新思路。③以多規合一為目標,提出規劃協調的新路徑。整合不同規劃技術體系的核心指標與要件。④以項目建設為依托,制訂規劃“下沉”的新舉措。⑤以部門協作為平臺,建立組織協同的新機制。⑥以借智借力為手段,拓展智力支持的新空間。
第二,堅持問題導向,創新鄉村規劃工作方式。
首先,徹底轉變鄉村“規建管”理念。城市是“生人”社會,鄉村是“熟人”社會,兩者社會形態不同。城市管理以法律、契約和標準化為主,而鄉村管理的方式主要是自生、自治、自律。農村社會有自身特點,不能簡單沿用城市管理的方法來研究鄉村問題,不能把鄉村建設簡單地看作土木工程建設,狹義地研究“種樹、修路、蓋房子”,必須建立鄉村“規建管”系統性思維。湖北以住建部門牽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抓手,加強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共同推進鄉村建設,提出“群眾為本、產業為要、生態為基、文化為魂”四位一體的鄉村建設發展理念。
其次,尋找規劃工作的短板所在、精準施策。實踐工作中發現,環境搞得不錯的村莊可能并沒有規劃,編得好的規劃不一定是規劃師編的。總結發現原因主要有:沒有認真研究城市管理與鄉村管理的不同,鄉村規劃照搬城市規劃模式;規劃編制人員對農村情況不熟悉;紙上談兵、閉門造車,脫離群眾等。因此,規劃中轉變工作方式,堅持鄉村規劃的問題導向,采取對甲乙雙方進行共同培訓計劃,開展地方實踐等探索,改進工作方法。
最后,將規劃置于一種開放多元的動態過程。報告提出鄉村規劃應是鄉村發展指引,基于傳統鄉土社會的制度設計;面向農民,而不是設計人員;鄉村規劃是一個過程,一個社會動員、社會過程和社會學習,而不是強調規劃編制率等。
第三,面向農村基層、強化社會與農民共同參與機制。
報告介紹了湖北鄉村“規建管”工作框架,包括一個機制和四個配套。一個機制即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四個配套指四個層面配套的工作方法,即:解決“規劃引領”和“風貌塑造”兩個方面的突出問題;補齊“污水處理”與“垃圾治理”兩個方面的短板;形成黨委政府領導下的“自上而下”和根植于農村社會的“自下而上”兩個方面協同的工作局面;發揮“鄉賢”和“市場”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在這個方面,湖北具體開展了以下三項工作:
首先,組織發動群眾。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轉變鄉村支持方式,強化群眾參與。從以資金支持為主調整為“方法理念支持”與“資金支持”兩部分,方法理念為先,資金為次,要求地方先按方法理念去做,達到條件后,才考慮資金支持問題。
其次,搭建服務平臺。組織鄉賢論壇,動員社會的力量,湖北的鄉賢論壇,吸引了上千家企業、媒體等加入農村地區建設,內容很豐富,贏得了社會助力。
最后,加強宣傳引導。具體包括:加大宣傳作為強化公眾參與的重要工作,開設了鄉建大講堂,進行示范引導,研究可復制推廣的辦法等等。通過宣傳引導,使基層干部群眾的“精氣神”得到提振,各級干部群眾認識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意義,干群關系緩和,農村發展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較少投入換來較大變化。
作者: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總規劃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鄉村建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