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二十個字”的總要求中,產業興旺排在首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習總書記也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足見其地位之重要。沒有產業興旺,鄉村振興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能否實現產業振興或產業興旺,重點和難點在中西部農村地區。
一、產業興旺的內涵和特點
什么是產業興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柯炳生認為,要從生產能力、單產水平、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多功能性、資源利用率和生態保護等方面作為衡量產業興旺的標準。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認為,不能把這個概念等同于農業和農業現代化,產業興旺是鄉村多元經濟相互融合和鄉村生產充滿活力的一種狀態。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唐浩通過對湖南省33個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的調查研究發現,產業規模、產業融合、市場需求和農民受益是鄉鎮領導干部衡量產業興旺的四個關鍵詞。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實現產業興旺?或者說,有沒有一個量化的測量標準?2018年12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了鄉村振興發展指數,此次發布的鄉村振興發展指數以“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值,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34個三級指標構成,其中產業興旺包括農業發展、產業融合、城鄉融合3個二級指標和農業機械化、糧食生產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用水效率、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城鄉二元經濟8個三級指標,為系統評估提供可借鑒視角。綜合以上研究成果,我認為,產業興旺就是要把農村產業做優、做強、做大,通過創造大量能帶來中等以上收入水平的就業崗位和吸引人口來達到人財兩旺的狀態。
農村地區產業興旺的特點是什么呢?
第一個特點是農業發展。農業發展是重中之重。離開農業,鄉村就不再是鄉村。我國是農業大國,如果農業不振興,怎么振興鄉村?鄉村振興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所謂農業強,不僅是實現現代化,而且是在此基礎上,逐漸成為農業強國和農產品出口大國。只有使農業強大起來,才能在國際上有更多話語權和主導權,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基礎性工作。
第二個特點是產業融合。產業之間、不同經營主體之間實現相互融合,如農業除了提供農產品這一功能外,還具有保護生態環境、文化教育、旅游休閑等多方面功能,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諸如觀光、休閑、度假等產業形態。產業融合的前提是多樣性,包括產業的多樣性,既有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也有文化、教育、體育、休閑、娛樂、養老、醫療、電信等產業;也包括經營主體和組織形式的多樣性,既有農村人留在農村,也有城市人來到農村就業和創業。既有農戶和家庭農場,也有合作社和各種企業,還有國營農場和各種產業園區。
第三個特點是農民受益。不僅有一定產業規模和檔次,而且有適銷對路的產品;不僅有盈利,而且能達到平均利潤水平;不僅創造一大批就業崗位,而且這些崗位能帶來中等以上收入。這樣才能吸引一些企業和個人來農村創業和就業,從而聚集人氣,實現人財兩旺。要真正使農民受益。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通過土地房屋租賃、就業創業等,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所以,產業興旺必須有農民參與,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民受益為歸屬。
第四個特點是城鄉融合。農村對城市單向的要素資源流動變成城鄉之間雙向流動。農村地區空氣好,生活生產成本低,發展空間大,既適宜居住和養老,也對企業發展形成一定吸引力。按照產業和人口流動的一般規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初期和中期,因為城市和工業帶來更高收入水平,人口與產業快速對城鎮和發達地區轉移和流動。但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后期,因為城市以及發達地區生產和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一部分產業和人口逐漸對郊區和農村轉移和流動,從而使這些郊區和農村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第五個特點是非均衡性。農村產業振興將是一個非均衡發展的過程,不是使所有村莊都發展起來。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要求推進產業聚集,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向有條件的鎮(鄉)和物流節點集中。根據村莊未來發展與布局,黨中央國務院2018年下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把村莊分為集聚發展型、特色保護型、城鄉融合型、搬遷撤并型四大類。習近平總書記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村落會積聚更多人口,一些村落會逐步消亡,這符合村莊演進發展規律。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預測,今后10%的村莊成為城市的一部分,60%的村莊會逐漸空心化,只有30%的村莊能保存下來,成為農村居住區。
二、農村地區產業發展面臨嚴峻形勢——以安徽省淮北市為例
近年來,安徽省淮北市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在高標準農田治理、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設施農業、農業產業化、城鄉發展一體化、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新產業和新業態、推進“三變”改革、發展集體經濟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但也面臨不少問題,人口空心化問題嚴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夠,產業結構單一;城鄉之間還處于要素單向流動階段。尤其嚴重的問題是,一些人看不到路在何方。
1.人口空心化問題嚴重。黨的十九大提出一個基本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在中西部廣大鄉村,“人口空心化”是比較普遍的特征?;幢笔修r業勞動力近70萬人,常年外出打工的40多萬人,其余勞動力一邊在家照看農業,一邊就近打工。根據我們的入戶調查,一些靠礦靠市村莊的勞動力就近打工,其他邊遠村莊的勞動力到外省外市打工,在這些邊遠村莊,凡是能走的幾乎都跑城市或沿海地區去了,凡是留在家里的幾乎都是跑不動的或者外出打工沒人要的老年人。這些老年人守望在廣大農村,照看孫子,從事農業生產。為什么那么多人常年外出打工?
2.產業融合度不高,農場規模小,農業收入水平低。淮北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淮北市國民生產總值不足千億,在經濟所有制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省屬國有煤礦企業,民營經濟和非煤產業不發達,就業容量有限,2018年全市新增就業崗位5.2萬個,難以滿足城鄉居民就業需求。一方面,在廣大農村地區,還是一望無際的農田,非農產業規模小,農業依然是農村地區的主導產業。另一方面,淮北市農業人口110萬人,耕地180萬畝,人均不足2畝。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分散的超小規模農業。這么小的土地規模無論種什么都掙不了幾個錢。人往高處走,人是跟著產業和收入水平走的。沒有工業,僅有的那點土地帶來的收入水平太低,廣大中青年勞動力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希望謀取更多收入。
3.路徑迷茫。形勢的嚴峻性,不在于存在多少問題,而在于能否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我們淮北市不是不知道工業快速致富的道理,也不是沒有努力過,而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幾乎絕大多數鄉鎮、行政村都創辦過集體企業,但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了,為此許多地方還背負了沉重債務。
我們希望通過土地流轉來擴大土地規模,走向農業現代化,但這些年,土地流轉遭遇農業利潤率過低的問題。我們知道,農業利潤率本來就低,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持續走高,糧價低迷,根據國家發改委價格司2018年公布的數據,三大主糧的成本利潤率為—1.16%,就是說,種糧不掙錢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一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企業或合作社虧損嚴重。與此同時,土地流轉價格不斷下跌,根據我們的調查,淮北市已經從每年每畝1000元下降到五六百元,一些企業或個人流入土地的積極性依然不高。規模流轉增加了土地租金、勞動力工資和監管費用等幾項開支,反而使小農經濟處于優勢地位,當然這也是小農經濟幾千年來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為了讓農民盡快過上現代化生活,近年來,淮北市加大政府投資,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狀況,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甚至興建一片又一片農民集中居住區,但依然沒有改變農村越來越冷清的局面。因為沒有產業支撐,即使在這樣的現代化小區,也很少看到年輕人的身影。我們有能力建設一個現代化小區,但沒有能力讓農村年輕人返回本地就業。
有句話說,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遠。同樣,如果沒有找到路,就不知道路有多遠。當我們面對低收入水平的超小規模農業,面對留守村莊從事農業生產的老弱病殘這一特殊群體,如何實現產業振興,究竟路在何方?
三、農村地區產業興旺的實現路徑
黨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明確了農業農村發展目標,而且指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發布的指數體系,我們從農業發展、產業融合和城鄉融合三個方面談談產業興旺的實現路徑。
1.積極引導一部分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退出承包地,不斷擴大留守農民承包土地規模,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創造前提條件。無論美國為代表的大農場,還是歐洲為代表的中小型農場都必須使從事農業的人擁有一定土地規模,提高農民農業收入水平,吸引高素質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創造前提條件。否則,現代農業無從談起。
產業興旺,農業是基礎。目前農村戶均幾畝地,通過設施農業、特色種植和規模養殖等途徑可以使農民達到一定收入水平,但特色種植和養殖的市場容量是有限的。在廣大農村地區,主導產業還應當是糧食生產,如何使糧食生產者獲取中等以上收入,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那就必須使從事農業的人擁有一定土地規模。武漢大學教授賀雪峰說,這個規模應當在戶均50畝以上,通過農業和副業獲取比一般外出務工人員的更高收入,這個時候農民就不再外出打工,或許這是城鄉人口流動的一個均衡點。
為擴大留守農民的土地規模,這些年我們鼓勵工商資本與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通過租賃、入股等方式流入土地。但如前所述,采取這種方式擴大土地規模,又遭遇農業利潤率過低的困境。因此,我個人認為,只有擴大留守農民承包土地規模,才是通往農業現代化的正確道路。要擴大留守農民承包土地規模,必須使一部分在城市有穩定收入和居所的農民退出承包地。
事實上,因為土地流轉帶來一定收益,許多在城市已經站穩腳跟的人不愿意放棄承包地。甚至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遭遇非常尷尬的局面,根據我們的入戶調查,許多農民不愿意轉為城市居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明確提出在農村改革試驗區開展農戶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引導有穩定非農就業收入、長期在城鎮居住生活的農戶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湖南、四川、重慶、寧夏、內蒙古等地隨之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轉讓試點。
2015年以來,四川省內江市龍門鎮龍門村率先破冰,遵照依法自愿的原則,對符合“三有”(在城市居住有房屋、養老有保障、生活有來源)條件的農戶,允許其有償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長期退出和永久退出,永久退出每畝地一次性補償3萬元。一年多來,龍門村共有52戶農戶長期退出(至第二輪承包期限即2029年),1戶永久退出,為擴大留守農民土地規模創造了前提條件。
為實現產業興旺,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淮北市應當主動作為,大膽嘗試,積極引導,使一些農民自愿退出承包地,使留守農民承包土地規模不斷擴大,使農業收入水平不斷上升,從而使大量高素質人口從事農業,不斷推動農業進步。
2.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做好農業+的文章,農業+文化,農業+教育,農業+旅游等?!巴卣罐r業多種功能。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本唧w來看,推進農業和旅游業融合,重點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推進農業和工業融合,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推進農業和商業融合,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不能富了老板,虧了農民。
沿海不少地方已經走上一二三產業融和發展的道路。根據我們實地調查,江蘇省吳中市旺山村本地人口2000多,外來人口6000多。農民通過民宿和旅游業獲取收入,村集體通過統一經營工業和農業獲取收入,實現了集體與農戶共同發展和人財兩旺的局面。
在發展多種產業和產業融合方面,淮北市出現了不少亮點。烈山區榴園村從2002年開始對山地進行了生態改造,把不適合種糧的土地紛紛退耕還林,種上了石榴樹,昔日的荒山野嶺變成了花海果鄉。目前擁有石榴種植面積8萬畝,為全國6大石榴產地之一,年產石榴1000余萬斤;擁有石榴深加工企業一個,安徽淮北市永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市首條能生產石榴果汁的自動化生產線,年加工石榴600萬斤,年產值150萬元;同時,依托榴園村打造四季榴園旅游景區,迄今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九屆石榴文化旅游節,大大促進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
3.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2005年,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時說,發達國家在城市化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這也是一個規律。2018年,習近平在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城鎮化、逆城鎮化兩個方面都要致力推動。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span>
按照世界一般規律,城鎮化達到百分之七十后便進入緩慢發展階段,甚至出現逆城鎮化現象。西方許多國家,因為城市病的日益加劇和生活生產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農村交通、通訊和基礎設施狀況的改善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一些城市人口和工廠、公司、學校、醫院等搬遷到郊區和更遠的農村,從而既解決城市病問題,又促使農村地區產業振興。
在我國,一些地方城鎮化率早已超過百分之七十。目前各省份也已發布2018年統計公報。根據第一財經整理的數據顯示,當前包括京滬津三大直轄市和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城鎮化率均已突破70%大關。而早在2016年時全國大多數省會城市城鎮化率已經達到70%水平,這也標志著全國主要二線城市都已經步入城鎮化后期。越來越多人到鄉村旅游,一些城市人到鄉村長期居住,這或許預示著逆城鎮化大潮即將到來。浙江安吉作為“兩山理論”的發源地,通過大力發展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民宿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真正使綠水青山成為了金山銀山。不少來自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老人到安吉農村租賃一套農家院子養老。對當地農民來說,除了賺取一筆租金外,還能通過為這些老人服務獲取一定報酬。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指出,要堅決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產業興旺的主力一方面是廣大農民,另一方面是廣大市民。全世界都是這樣,年輕人往城市跑,老年人往農村去。因為城市好掙錢,農村更適宜居住和養老。產業興旺既可以采取先發展產業后吸引人口的模式,也可以采取先吸引人口后發展產業的模式。再過1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3億多,假如有1億城市老人轉移到農村養老,這將創造多大的需求!2017年4月8日,武漢市頒布了《關于開展“市民下鄉、村民進城”活動加快我市新農村建設的支持措施(暫行)》,即鼓勵“市民下鄉”黃金二十條,對于市民下鄉創業的,最高給予10萬元獎勵。為推進區域和城鄉均衡發展,我個人認為,應當大幅度調整產業布局,大中城市的學校、醫院、科研院所等,完全可以疏散和布局到中西部農村地區,西方國家不少著名大學都是辦在鄉村的。
2018年,淮北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53.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5.1%,即將迎來逆城市化大潮,勢必使一些農村重新集聚產業和人口并興旺發達起來?;幢笔幸o緊抓住這個機遇,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改革,尤其是進一步深化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逆城鎮化大潮的到來做好充分準備。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作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淮北市實現產業興旺任務更加艱巨,但在農業發展、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等方面探索空間更大,應當大膽嘗試,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興旺道路。我們期望淮北市未來農村更加多姿多彩,不少工廠、醫院、科研院所、養老和休閑基地等布局在農村,居住在農村的既有城市中老年人,也有從事農業和其他產業的年輕人,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作者系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4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